首頁 > 法規政策 > 文學、人學、生活美學、社會學 為什麼必看《文學的日常》

期別:復刊第73期    發行日期:2022/05/15
文學、人學、生活美學、社會學 為什麼必看《文學的日常》
出處:主編溫靜    日期:5/15/2022

 

2022423日是第27個“世界讀書日”,書香之潮,激蕩人心。

書給我們以寧靜、信仰、慰籍,讀書讓我們獲得知識,獲得理性,獲取思考,是我們的精神食糧,那麼書背後的文學創作是細水長流、潤物無聲的,因為文學是一種精神力量,是一種感動,是一種對精神包容空間的開拓,也是作家對日常生活敏銳的捕捉與挖掘。

從文學裡可以看出人的度量、智慧、靈動與莊嚴,從文學裡可以看到複雜世相的現實生活宏闊畫卷,當我們手捧那些精彩的文學作品,常常會為其中的故事著迷,同時也為作者的文學才華、處事態度、思想境地所打動,那麼,寫出打動人心的文學的作家又會是怎樣一種生活狀態呢?

2020年,大熱的人文紀錄片《文學的日常》通過走訪、對話、體驗,走進了馬原、馬家輝、麥家、阿來等作家的精神世界與生活日常,人生的哲思、生活的閱歷、現實的感觸、未來的憧憬,從文學涉及到哲學、生死觀、世道人心甚至是當下熱門話題,借由文學和作家闡述,真誠表達著那些浮於我們生活之上的時代和人類命題,這部紀錄片也拿下豆瓣8.9的高評分,深受觀眾喜愛。

在第27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文學的日常》第二季也將在421日與觀眾見面,《文學的日常》第二季依然從朋友的拜訪切入,與劉亮程、于堅、李修文、雙雪濤、李洱、陳彥等6位文學家和他們的好友,在文學沃土的旅程中“行走文學”。文學、人學、生活美學、社會學,我們為什麼必看這部人文紀錄片?這部紀錄片又何以高評分、高口碑流入觀眾的心田?

以文學這門“世界語言”溝通心靈

《文學的日常》彙聚著一種文學的力量,構建起我們心靈愉悅、情感寄託的精神家園。正如網友所評:“很多時候我們身邊那些細小、美麗、動人的,具有‘文學性價值’的時刻,就在我們自以為的忙碌、疲憊中沖淡了,溜走了。而《文學的日常》這部紀錄片可以幫助我們靜下心來思考、審視自己的狀態、找回自己的初心,找尋我們生活中與工作中那些丟失的‘文學時刻’”。

影片中作家們對於文學的熱愛,對於生活與一些事情不放棄的執著精神,品味下來更加值得我們細品。用文學光亮凝聚共鳴的力量,其實,《文學的日常》是人學,是關注人、 走近人、走近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精神世界。

而作家筆下的文學世界,遊走在虛實之間,他們的日常生活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高高在上,揮筆如墨,而是如此的平淡、真實、質樸,散發著濃厚的煙火氣與靈敏的才氣。就像觀眾說道:“遇見這部紀錄片,我窺探到了被文學點亮的藝術家的日常,和用日常編織起來的奇妙的文學世界的一角。”

這就是《文學的日常》散發出的一種張力,看這部紀錄片能使得我們心靜下來、沉下來、放下來,品悅文學、親近作家,由此,以文學這門“世界語言”溝通心靈。

以日常寫實走近作家的精神世界

《文學的日常》從朋友的拜訪切入,文學家敞開精神世界,兩人一同在與文學家創作發生密切聯繫的地方遊弋,在現實生活與文學作品之間來回穿梭,給予觀眾真實具象的文學思考與豐厚細膩的人生體悟。

《人民日報》這樣評價這部作品 :“全片聚焦核心日常場景,以主題統一貫穿日常段落,通過作家獨特的見解和對時代的歸納能力,讓日常生出獨特的意義,易於激發共鳴。” 《中國青年報》認為“相較於以往單純講一個作家故事的敘事角度,紀錄片《文學的日常》是新鮮的。面對熟人,作家很放鬆,在招待朋友之際,借由漫談揭開兩人交情的一角,進而闡釋自己對文學、世事和人生的態度;觀眾也很快樂,作家的‘好友圈’,難得‘公開可見’了一次,必須好好欣賞。”“作家抽身于俗世之外對人世的思索與見解,對於每天被生活裹挾的人 而言,莫過於巨大的滋養與啟迪。”《新週刊》如是說。

不過,在筆者看來,這部紀錄片最深刻的地方是,知名作家與相熟的好友,一路對談,因為相熟,所以容易卸下浮沉偽裝,所談也會更加輕鬆,點與點的相交火花更大。在這種慢慢的生活、遊蕩和細碎的交談中,很多有意義的對白,發人深省。

有著諸多標籤的馬家輝,在《文學的日常》裡帶著朋友行走參觀自己常去的書店、餐廳、廟宇,記憶和生活交織混雜在一起,呈現在紀錄片裡。對於家鄉的五味雜陳,他說道:“這裡有太多太多的故事讓我回味,親身經歷的,耳朵聽來的,眼睛讀到的,或悲涼或哀傷,或歡欣或荒唐,或關乎背叛,或訴說忠誠,都離不開修頓球場和四周的街道。”

“時間自己切割出幸福與不幸的界限,時間讓絕望統治了每一個還活著的人的心,還是時間,借了一個年與年的節點將災難與新生活做一次徹底的切割,讓人們的心裡重新萌發出希望。”另一位作家馬原,十多年前因為一場意外的癌症而過起了世外桃源般的隱居生活,他向朋友展現自己的藏書閣,依託房屋結構設計,再加上自然環境所帶來的縱深感,書閣帶來心理的放鬆,自然而自如,他的書閣就是他的生活“理想國”。

通過《文學的日常》讓我們走近了作家的精神世界,作為人類靈魂的塑造者,他們滿懷初心,深入生活、紮根富有生機的大地,打開著文學創作的廣闊天地,不負大地母親回饋給寫作者的豐厚回報,以堅實有力的行走,收穫勤奮耕耘的累累碩果。

《文學的日常》選擇了重要的作家和一些批評者進行對話,通過對話展現文學創作的當下狀況,也讓寫作者展現自身對文學和生活的思考。用平視的角度發掘文學對於社會的重要的作用,展現文學的社會影響和審美功能。讓作家通過親身體驗為人們呈現作品背後的諸多面貌,生動鮮活地體現了文學的社會功能。”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如是說。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苗棣這樣肯定:“系列紀錄片《文學的日常》正好在讀者與作者之間搭建起一座精緻多彩的橋樑。在這裡,作家們對自己的作品其實所言不多,更多地是在展現自己的生活方式,傾談自己的人生態度。卻也因此讓我們有了更多的共情之感,更勾起了我們去讀那些文學的欲望。”

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文藝創作總是充滿現實感,《文學的日常》第一季五位文學大家的日常讓我們在希冀中感動,在艱難中不屈,迎著光亮勉力前行,他們都以自己的方式真誠地回答了時代問卷,寫出了社會生活的飽滿度、人類命運把握的精確度,以及作品細節的鮮活度、柔軟度,從而提升讀者閱讀審美的愉悅度。作家透過對現實生活個體遭遇的書寫,讓更多人的命運湧現在他們的筆下。

尋找撫慰心靈的力量 獲得鼓蕩生活的激情

 “關於世事、關於人心、關於閱讀、關於命運……”我們看《文學的日常》其實是談社會、談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溝通彼此。

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說:“文學其實是一種精神性保持和流轉的功能。這就使得作家既從本質上、總體上把握時代主題和發展趨向,在變動不居的社會現象中描摹普遍性的人性情感;又要洞悉社會肌理,深入洞察生活萬象。”就像《文學的日常》第二季先導片中作家李修文說:“作家就是要代表自己,代替一部分人說話,發出他們發不出的聲音,是一個在聲音的神殿裡頭的吹鼓手。”作家活成了一陣風,一棵樹,活成了白天和黑夜,他自己成為了自己的家鄉。”作家劉亮程如是感言。

“天上的一朵雲”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文學的日常》第二季節目裡將有六位文學家和他們的朋友現身,他們走進更廣闊的天地,比如在烏魯木齊的牧場上放歌;在大漠深處的敦煌彈吉他;在嘉峪關城牆放眼雄關漫道;去建水走一趟三百年歷史的百拱橋;吃一碗地道的農家榆錢飯……在“文學的日常”這個主題之下,每一集力求以生活化的影像、差異化的視角,呈現文學與時代、社會、國家、民族和個人生活、命運、精神之間的密切關聯,挖掘和表現文學在社會生活中巨大而又具體的作用。

可以說,相較于第一季,第二季打開了層次更豐富的生活樣貌,進入田間地頭、普通人家,呈現了更廣袤豐美的風土民情,直面現代生活的困境,重新發現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將目光投向新時代中國各個角落乃至最基層的廣大人民群眾之中,傾聽他們的心聲和故事,體驗他們的情感和心靈。

作為社會最敏感的神經元,文學永遠和時代脈搏一起跳動。文學作品通常切入主人公的人生際遇和起伏的命運,描繪芸芸眾生的日常經驗、喜怒哀樂和各種具體遭遇。這部紀錄片,我們將更深刻地感受時代精神的召喚,尋找撫慰心靈的力量,也獲得鼓蕩生活的激情。比如在《文學的日常》第二季,我們將和作家與他的朋友們一起進胡同跟大爺們話當年,蹲路邊與牧羊人閒話,入城中村和打工人扯家常,在生活的煙火處感觸更深的社會景深。這樣的紀錄片,增加了我們觀看世界的角度,使得我們能夠更好地從他人的視角出發去思考世界,這種拍攝角度是具有人文關懷品格的“平等關注”視角。

因為,文學是由人創作的,文學就是我們身邊的美學、生活學、社會學,《文學的日常》通過人與文學的種種化學反應,將文學與日常思緒、思想、思考緊緊聯繫在一起,透過《文學的日常》感受與感悟,讓我們一起沐浴在精神食糧的海洋之中,讓心靈與時間同步,《文學的日常》



影響首頁 | 中華民國廣播電視節目製作商業同業公會

■指導贊助: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發行人:汪威江
■總編輯:汪野
■主責編輯:力華.項俊超
■編務委員:
■資訊提供:天廣信通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網頁設計電接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Web Design john

訂閱申請

聯絡人:

電話:

EMAIL:

驗證碼: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