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法規政策 > 讀史明智 年輕化表達 北京衛視《紫禁城》幕後意義

期別:復刊第67期    發行日期:2021/11/15
讀史明智 年輕化表達 北京衛視《紫禁城》幕後意義
出處:主編溫靜    日期:11/15/2021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眷戀故宮?對於這個話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有人對故宮的建築以及珍藏的文物歎為觀止,也有人對故宮交疊的歷史以及故宮所承載的中華文化與文明產生濃厚興趣。

故宮有一種魅力,讓我們百看不厭。近日,由北京廣播電視臺與故宮博物院共同出品、五糧液獨家冠名的十二集大型系列紀錄片《紫禁城》自開播以來不斷收穫著出眾的口碑,尤其在年輕群體中獲得廣泛好評,“大型紀錄片紫禁城”“一起打卡紫禁城”“紫禁城王者風範”“紫禁城開基立業”“誰是中國歷史上最愛貓的皇帝”等話題紛紛登上了熱搜,其引發了眾多網友的由衷讚歎和自來水安利。

巍峨莊嚴的紫禁城,不僅是封建王朝興衰交替的見證者,更是歷史變局的見證者。《紫禁城》這部在創作邏輯、視覺呈現都較以往有所差異的紀錄片,不僅重現著一段歷史,更重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文化特質,因為,人們對故宮的戀戀不忘,不僅因為這裡的名氣,還因為任時光千年流淌,仍“紅妝素裹”,見證了歲月山河的力量。

讀史價值 大量傳奇風雲故事串聯漫漫歷史

紫禁城作為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和世界文化遺產,是一座物質的寶庫,也是一座精神的富礦。它不僅凝結著古代建築精湛的建築技藝和卓越的建築智慧,還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思想。

一直以來,故宮是年輕一代熱衷的“人氣打卡地”。不過紫禁城真實的歷史底蘊,遠遠不止於建築本身的設計之美,它已經超脫一個曾經的宮殿,成為一段歷史故事的見證者。因此,《紫禁城》力圖以紀錄片的創作思維來重現過往。

我們看到,《紫禁城》全片穿插了大量史實的考證,力求更為嚴謹地還原歷史的真實風雲。無論是對史學專家、考古專家的採訪,亦或是向觀眾展示《永樂大典》這樣的歷史文獻以及諸多留藏于各地的珍貴名畫,《紫禁城》都以翔實的紀錄要素完成了對一段波瀾壯闊歷史的清晰呈現。不同於以往的紀錄片,這些材料的運用與故事的敘述、全片的邏輯巧妙地融為一體,更為流暢自然。

能達到這樣的效果,也得益於製作團隊三年間大量地對故宮歷史痕跡的挖掘與梳理。據悉,製作團隊為此沉下心來閱讀、查史、調研、論證、策劃,用一年的時間從最基礎的故宮常識學起,期間無數次地踏入故宮“培養感情”,尋找歷史的痕跡與共鳴。

《紫禁城》的內容觸角已經實現了廣泛的延伸,以大歷史觀來擴容敘事的“伸展幅度”。一方面,多視角講述故宮興建的傳奇往事,為《紫禁城》注入了故事的厚重歷史感與豐富度。

為了更好地揭示紫禁城建造過程以及其建設風格的深遠影響,攝製團隊在全中國多地挖掘史料、探訪遺跡,力求呈現在每個觀眾眼前的是一個更為立體的“紫禁城”:它不僅包含京城內紫禁城的風雨故事,也包括它所延伸的傳奇往事。

比如在第一集中,《紫禁城》便關注到了宜賓下轄屏山縣裡的“神木山祠碑”,相傳當年因洪水而巧借外力運送樹木的這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呈現在了觀者眼前;再如第二集中,攝製組前往了青海,通過實景拍攝和當地專家的講述,共同展示了“小故宮”的建造如何體現明代的安定與多元一體的融合格局。圍繞紫禁城的由來與演變,其實已經走出京城,這些紀實內容的挖掘不僅增強了故事的厚重歷史感,也讓《紫禁城》得以獨樹一幟,形成了與以往同類創作差異化的打法。

另一方面,《紫禁城》實現了“主線邏輯”與“分支邏輯”的匯合,放眼“紫禁城”瞭望中國。從遷都京城,到一段段歷史更迭中失去遠見與雄心,再到封建王朝的最終崩潰,十二集的《紫禁城》按照時間歷程,圍繞著宮殿內的人與事開展著主線邏輯的敘述。在這條主線下,一條條分支瞄準政權的奪取、皇帝族譜的關係、百姓安危等內容,起到了對主線內容的補充作用。

正如《紫禁城》總導演吳志勇所言:“這部紀錄片不僅僅是一部故宮的紀錄片,而是一部關於中國的紀錄片。”遷都北京的這一做法深深改變了中國歷史的政治格局,而瞭望中國的視角選取,也讓整個《紫禁城》立意更高。如此可見,《紫禁城》並非歷史資料的羅列、既往創作視角的又一次複製,而是更具創新性地將紫禁城作為一個標誌性符號,來重現歷史。

審美價值 高品質畫面完成度展現古典之美

歷史類題材紀錄片的創作並非易事。它不同於一些人物類、故事類紀錄片可以以較為輕鬆便獲得的拍攝畫面完成敘事,更需要完成內在邏輯的深度串聯,讓觀者看懂歷史、讀懂歷史。在過往,一些省時省力的創作可能選擇大量描摹符號意象,以大量空鏡頭和解說詞襯托歷史故事主線,進而失去了紀錄片以視聽語言講故事的本質。而在《紫禁城》中,每個畫面都經過了創作團隊的深思熟慮,力求達到最佳的審美價值。

首先,講述人同時作為解說貫穿於全片,他時而出現在實景,時而出現在珍貴名畫之前。以“講述人”的方式串聯故事,是北京衛視經典的紀錄性節目風格。它改變了傳統紀錄片線性剪輯與輸出的邏輯,點綴於其中的講述人畫面實現了歷史故事與現代化的交織。

其次,為了更好地闡釋歷史瞬間,全片大量運用了特效和劇情演繹來支撐文本的闡釋。比如講到朱棣一統萬邦,開疆拓土的宏偉夢想,CG動畫特效重現了如何在中國疆域中選擇最終矗立於北部邊境;比如講到朱棣多次遠征抗擊北方遊牧民族時,實景真人的劇情演繹重現了那一段歷史的映射……據悉,《紫禁城》創作團隊集結了一支近150人的大隊伍,拍攝組、紀實拍攝組、歷史再現組三組隊伍齊頭並進,以不同的視覺呈現方式來實現素材的多元化。

最後,技術上8K的拍攝實現了更強的視覺觀感,讓鏡頭呈現上兼顧歷史底蘊和畫面美學。紫禁城的春夏宛如御花園、秋冬見證從金色繁華走向紅牆白雪。長時間的籌備與拍攝,給予了《紫禁城》創作團隊更多的時間去見證一年四季下的故宮之美。最終呈現于觀眾眼前的畫面,擁有著建築的莊嚴感與唯美的“壁紙感”。而追求審美價值的表現力也遠不止紫禁城,比如片中講到《北京八景圖卷》時,通過今昔畫面的直接對比,向我們更直觀展示了古時畫作在今天的實景模樣。同時,超高清的鏡頭也使得紀錄片在文物的細節、顏色的還原等方面也具有著更貼合真實的畫面質感。按照總導演的話說,8K已經成為了一種敘事手段。

此外,《紫禁城》還為12集節目創作了12首主題曲,由12位元實力藝人演繹,且每首歌都緊扣每一集的主題。比如第三集講述到了“鄭和下西洋”的一段海上傳奇,第三集主題歌《在驚濤駭浪裡》便詮釋出奔騰不息的探索精神和傲視大海的勇氣。這一做法為視覺語言加入了更加多元的表達方式,也為紀錄片的聲覺空間起到了有效的擴容作用。網友們也對此頗為喜愛,在社交平臺的評論區刷屏“好聽”。可以說,這一創作思路不僅將現代化音樂風格和歷史選題巧妙結合,更帶來了錦上添花的效果。

精神價值 追史中深化文化內涵與歷史感知

回溯歷史的價值不僅在於穿越時空、縱橫古今,更在於擁有更高的人生智慧。《紫禁城》也在通過解說與畫面的敘述,展現更為深層的精神與文化內涵。

比如故宮的建築之美一直被人稱讚,紀錄片《紫禁城》中一直關注著這背後的建造者:在片中特意留出了一段時間講述以蒯祥為代表的“香山幫”,他們的繼承人講述了“香山幫”的鼻祖如何為紫禁城和京城的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在《紫禁城》的紀錄語言表達中,從講述他們默默無聞,到講述朱瞻基時代“休養生息”的政策讓這些工匠重獲“自由”,繼承建築技藝,這些工匠一直貫穿其中。《紫禁城》讓人們看到了早期工匠的工作場景,更認知到了古人工藝的巧妙與智慧;而如今,“工匠精神”依舊在新時代的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再比如第四集展現在大明國運的關鍵時刻,一群人逆流而上、力挽狂瀾。片中講述了寫下傳世名作“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於謙登上了歷史舞臺,和景泰帝朱祁鈺一起扛起了拯救明王朝的重任,救北京城於危難之中。而這些精神內涵正在今日的中國繼承深化著,這也給予了每個觀者努力奮鬥的向上力量。即使面對嚴峻考驗,也要從容不迫。

除了精神與文化的內涵,也有對歷史的洞察與反思:比如第一集末尾,講述人在故宮中央行進,伴隨著“朱棣定都北京的決策,讓北方和東北方的遊牧民族,逐漸融入到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為今天多民族的中國打下了歷史基礎”的旁白,其周圍的遊客越來越多,在古今的時空交錯中展現著民族統一的時代價值。

六百年的滄桑歲月,紫禁城歷經歲月洗禮,依然展現著其獨特的神韻。可以說,創作團隊賦予了紫禁城“以城看史,以城講國”的使命。《紫禁城》的塑造與刻畫,啟發我們對歷史深處不斷追尋叩問,由此獲得對當下現實的啟迪,真正起到“讀史明智,鑒往知來”的作用。

《紫禁城》扎實的創作功底與對歷史的敬畏、現代化的視覺呈現方式以及對歷史的昇華思辨,都讓這部匠心之作、誠意之作擁有了延續性的熱度,它的創作也成為了紀錄片創作史的瑰寶,引導更多人探求歷史足跡,尋覓文化力量。

《紫禁城》的推出,是北京衛視與故宮博物院繼《上新了•故宮》之後的又一次重磅合作,也是當下電視螢屏文化類節目的扛鼎之作,更是北京衛視頻頻發力文化類節目的碩果。



影響首頁 | 中華民國廣播電視節目製作商業同業公會

■指導贊助: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發行人:汪威江
■總編輯:汪野
■主責編輯:力華.項俊超
■編務委員:
■資訊提供:天廣信通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網頁設計電接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Web Design john

訂閱申請

聯絡人:

電話:

EMAIL:

驗證碼: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