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法規政策 > 打造有溫度「文藝紀錄片」 《走在回家的路上》深層感知

期別:復刊第53期    發行日期:2020/09/15
打造有溫度「文藝紀錄片」 《走在回家的路上》深層感知
出處:廣電獨家    日期:9/15/2020

 

 

當張國立踏登上“回家”的列車,一眼就認出了當年一同修鐵路的那些老朋友,並一一叫出了他們的名字。窗外是流動的風景,窗內是流淌的歲月。長長的鐵路代表著出發和開始,也代表著回歸。他們一路行進,一路回憶曾經的青春歲月…

這是日前央視綜藝全新開播的紀實類真人秀節目《走在回家的路上》的開篇場景。該節目以知名文藝工作者作為主要嘉賓,圍繞其“回家之旅”,展現“回家的深層意義。

總導演殷紅這樣解讀節目的名字:“回家”是共情,是通感。“在路上”是當下,是現場感。將“尋初心”和“回故鄉”結合在一起,就是要開啟一段“尋找初心的回歸之旅”。

以“回家之路”探尋職業初心

張國立是《走在回家路上》首期節目的嘉賓,也是“在路上”這一概念的直接代表。他說:“作為鐵路工人,家就是‘兩條鐵軌’和手裡的火車票。”

作為鐵路子弟,兒時的他就隨著父母一次次啟程、離開、之後成為演員又一直在各地奔忙事業。時至今日,已從中國鐵道總公司退休的張國立仍在不停歇的工作著。

擁有這樣的身份背景,“在路上”對他來說一定不陌生,但陌生的確是以回歸初心為出發點開展一段專門的回家旅程。“這是我這麼多年來從來也沒有過的一次,我自己從來不會把這三件事連在一起。”

節目總導演張異凡表示,《走在回家的路上》在最初的立意層面就不是只把

家”局限於一個特定的環境,而是具有延展性地將其思考為一個人成長的“根”,這種尋“根”也是對自我內心深層次的追尋。“‘家’代表的不僅是

地理意義上的某個地點,更是一個人心中最溫暖柔軟的回憶。我們說的‘家’,是一個人信仰的來源。通過一次旅程,我們希望喚醒嘉賓心中那個‘從前的少年’。”

於是,在首期節目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初心”探尋之旅。從熟悉的綠皮火車出發開始,張國立就開始與多年未見的老友暢談人生,回味過往的經歷。節目設定的從凱裡宣傳隊再到南極科考的“回家”場景,也是張國立的蛻變過程——在凱裡宣傳隊時年少懵懂,正式進入文工團後努力成長,隨後在南極科考隊磨練出堅強意志。

除了與老友相逢共同追憶過往,一些老照片、老資料也勾起了張國立的回憶,比如凱裡宣傳隊的老友拿出的彼時的老照片,與南極科考隊戰友相聚時投影儀播放的《走向世界之極》,都讓人清晰地看見眼前他們年輕時的風采。這些實物通過精神層面的引領,讓螢幕前的觀者也能觸及到“初心”的芬芳。

為了帶領嘉賓一起尋找初心,節目組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以最大限度的“創作初心”對待嘉賓的“初心”。張異凡介紹說:“我們的導演要對嘉賓的經歷做大量的研究,做很多次深入的採訪。大量的案頭工作之後,我們才能確定一個故事線,再想辦法把故事巧妙串聯起來,每一集都是如此。有時甚至我們對嘉賓的瞭解會超過嘉賓自己的想像。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但在令人動容的真情面前,這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以“文藝紀實”引領形式創新

找“初心”的路實際上就串聯著一個個曾發生在嘉賓身上的真實故事。在採訪過程中,兩位總導演一直在強調節目原生的真情實感。區隔于傳統的真人秀,這種帶給觀眾的“真實”通過兩個層面的創新塑造了出來。

一是外在的形態,將既往真人秀的“真”“秀”結合轉變為“秀”出真情。

傳統的真人秀以“秀”為主題,趨向娛樂與誇張,而《走在回家的路上》則希望立足“真”完成內容的串聯和情感的共合。正如殷紅所認為的那樣:真,是紀錄片的特質;秀,是文藝節目的特質。在真實的基礎上,製造化學反應,讓主人公“秀”出真情,“秀”得自然,是真人秀的高級境界。

因此在這樣一檔充滿人間真情的節目中,幾乎看不到任何戲劇化的成分,感情的自然流露沖刷了已經讓觀眾產生視覺疲勞的“套路感”,個體的真摯故事帶給觀眾強烈的情緒共鳴體驗。這種融合真人秀與新聞訪談、紀實影像的節目類型,有些許突破性。

殷紅表示,《走在回家的路上》與其說是真人秀節目,不如說是開創了文藝紀實片的探討。“讓文藝節目具有新聞屬性,一方面,回家這一路本身就說一個進行時的‘新聞’,具有很強的當下性;另一方面,節目呈現的是真人真事真旅程,不是因為走近才真實,而是因為真實才走近。”

二是內在的故事,將既往真人秀的“星素結合”轉變為讓明星變為素人。

在首期節目中,與張國立暢談的老友們並沒有把他看成一個具有光環的明星,張國立也主動褪去舞臺上的光鮮亮麗,以平視的姿態完成朋友間的對話。他與老友泡壺茶,邊品茶邊看川劇;與科考隊的老戰友在露臺吃一頓正宗的火鍋……這就是我們每個普通人與朋友相逢的場景,並無差異。觀眾看的親切,真實與樸素的價值也由此孕育。也正是這樣,《走在回家的路上》才建立起了與普通觀眾們的情緒共鳴,捫心自問自己的初心所在。

以“個體視角”關照時代變遷

張國立與南極科考的老戰友相聚,這一段的回憶蘊藏著很多曾經的酸甜苦辣。中山站順利建成離不開一代代人的共同奮鬥與努力。曾經張國立與他的戰友經歷過生死磨難,如今依舊有一批默默奉獻的年輕人在那裡揮灑著自己的汗水。

吃飯間隙中,張國立提及了曾經老友們說過的一個精神座標——即南極精神,即“完成對中國的承諾,不管你是拼搏還是奉獻,都得完成這一行國家交給你的任務”。隨後,這些當年首次建立南極中山站的科考隊成員們,還與正在駐守南極中山站的隊員們隔空連線,不僅回顧了當年的情景,也看到了中山站現在的模樣。

中國能夠發展的如此強大,離不開千千萬萬科學家日以繼夜的努力與鑽研。這種對比本身就是一段重要的歷史,以此作為參照展現給觀眾,每個觀者都能感受到國家發展與時代的進步。

實際上建立個體與國家的連接,不僅僅體現在這一個環節,更體現在整個回家的一路上。文藝工作者走過的這一路就是國家發展的過程,生活的富足與幸福通過自身的成長之道就能清晰地展現出來。無需多言或鏡頭的二次處理,過往與當下的變化便可以被人們感受得到。

張異凡這樣解釋這種創作理念:“當我們在回想過去的時候,一定會留意到曾經與現在的不同,回看20年前的舊照,一定會說起那時家、衣服是什麼樣……生活的細節已經在告訴我們時代的變遷了。數字是冰冷的,甚至有些晦澀,但身邊的變化是具象、有溫度的。生活富足所帶來的幸福感,往往是從細節去感知的。”

以富有人文情懷與文化積澱的紀實影像方式表達嘉賓對家鄉、社會、國家的感想,以個體化視角關照時代的變遷。《走在回家的路上》正是依託這樣的創作精神指引,堅定文化自信,以家與初心的追尋作為內容創作的出發點,以外在與內在的真實作為節目創新的引擎,以個體與時代的連接作為思想昇華的紐帶,以此真正踐行和唱響文藝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責任和擔當,也成為總台高品質發展過程中,央視綜藝團隊挖掘新品類、創作再升級的典範。

張國立在首期節目最後說的那句話,值得共勉。“家總是要回的。回家的路,總是你最後的那一條道。”



影響首頁 | 中華民國廣播電視節目製作商業同業公會

■指導贊助: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發行人:汪威江
■總編輯:汪野
■主責編輯:力華.項俊超
■編務委員:
■資訊提供:天廣信通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網頁設計電接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Web Design john

訂閱申請

聯絡人:

電話:

EMAIL:

驗證碼: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