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法規政策 > 《聲臨其境2》開播,總導演徐晴講述「極致」升級門道

期別:復刊第37期    發行日期:2019/04/15
《聲臨其境2》開播,總導演徐晴講述「極致」升級門道
出處:廣電獨家    日期:4/15/2019

 

 

【大陸】

在大眾化的前提下,小眾的、垂直的、專業的內容市場空間會越來越大,對題材的偏好度也會體現得更加明顯。

201912520:10,原創聲音魅力競演秀《聲臨其境2》在湖南衛視首播。用總導演徐晴的話說,相比第一季,第二季節目的升級調整可以用一個詞概括——“極致”。

2018年,原創節目《聲臨其境》獲得湖南廣電最高榮譽——台長嘉獎令。憑藉著對經典影視作品的精彩演繹和對幕後專業精神的生動展現,徐晴工作室的原創聲音題材節目《聲臨其境》成為當之無愧的獲獎者。

回顧剛剛過去的2018年,徐晴說,總結起來還是兩個字——“愛癡”。“愛癡”是長沙話,意思是兢兢業業、老老實實做事,不投機取巧。“算下來,我做原創節目差不多有十個年頭了。從《一年級》到《聲臨其境》,匠心回饋也好,觀眾認可也好,感觸最深的就是這兩個字。”

 “極致”升級的門道

“就第二季節目來說,我們並沒有做顛覆式的創新,而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極致化的改版和升級。”徐晴告訴「廣電獨家」。從首期節目來看,第一季深受觀眾喜愛的原創節目形式和節目內核都得到了保留,在環節上依舊分為“經典之聲”“魔力之聲”和“聲音大秀”。

據介紹,《聲臨其境2》的“極致”升級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聲音體驗的極致,增加了“聲音指導”席位,由實力派演員王剛、張國立、張鐵林“鐵三角”組成;二是將配音本身做到“極致”,特別是在第三個環節“聲音大秀”中摒棄複雜的調度、走位和表演,更專注於配音本身;三是在技術層面的“極致”,通過裸眼3D全息投影,使得觀眾能夠真正地“身臨其境”。

  在徐晴看來,節目製作人永遠要有新嘗試,不管是主動選擇,還是市場倒逼。活下去是第一位的,同時,活下去就意味著不斷地創新,包括原有節目的創新升級,也包括從無到有的創意創造。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我們團隊的原創節目其實一直聚焦的是演藝領域。《聲臨其境》是‘聲台形表’演員四門基本功中的‘聲’和‘台’,《一年級》關注的是演藝新人的培養與成長。接下來,我們會繼續按照這個路徑走下去,做一些新的嘗試。”她向記者透露。

   聲音題材綜藝節目:小眾與大眾的融合表達

  “嚴格意義上說,《聲臨其境》是國內唯一一檔原創聲音節目。”說起來,總導演徐晴有些自豪。

         聲音包含的範圍很廣,但《聲臨其境》是選取了其中一個部分,就是配音。從這點來看,它其實是小眾與大眾的結合,將大眾題材做了偏高端的表達處理,因為聲音本身是大眾化的,而配音屬於行業揭秘,是小眾的專業領域。

  《聲臨其境》的節目創意來源於徐晴2017年製作《書香中國》讀書晚會時一個《三國演義》朗讀劇環節。晚會播出之後,這個環節收視、口碑和網路傳播度都特別好,徐晴就想到,可不可以把它放大,做成一個節目,就有了後來的《聲臨其境》。

  “所以,從一開始,我們壓根就沒覺得聲音或者配音是小眾題材。”徐晴感慨道。互聯網時代,屏讀成為趨勢。但屏讀並不僅僅是閱讀文字,還包括閱讀圖像。如何讓屏讀不再“貧讀”,是他們當時做《三國演義》朗讀劇環節的一個出發點。這個思路延續到了後來的節目中,就是對經典段落的重現和演繹。

 在她看來,做聲音題材綜藝難的並不是所謂的“破圈”或者小眾憂慮,而是來自於傳播介質的阻礙。在打磨節目、層層彙報的時候,大家擔心更多的是聲音是否更偏向於廣播題材,會不會不適合電視。

  “如何把聽覺的東西變成視覺的,是我們思考比較多的。”鑒於之前的節目製作經驗,他們決定把真人秀的表現手法加入進來。不管是配音,還是演繹,最終都落到人物上。不管題材劃定是小眾還是大眾,只要其中的人物能夠打動觀眾,就是有傳播力的,也就是大家說的“破圈”。

  “實力派”是《聲臨其境》對嘉賓人物的屬性要求。無論是第一季節目中帶來驚豔表現的韓雪、趙立新,還是第二季節目中新加入的老戲骨“鐵三角”,都是當之無愧的“實力派”。

 第二季首期節目,便是一場來自于實力派男演員之間的較量。塗松岩的“十級狗語”,杜淳的京味逗貧,嚴屹寬為動物配音的反差演繹,秦昊從《讓子彈飛》到《妖貓傳》自如的角色轉換,都將人物角色通過聲音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在徐晴眼中,這個時代永遠存在兩種東西,一種是通俗大眾的,接近于常規意義上的“爆款”;另一種就是垂直小眾的。近兩年,觀眾和市場的品味正悄然發生變化,垂直小眾的內容也逐漸發展起來。

  “原因就在於新一代觀眾的成長壯大。”作為伴隨資訊化發展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對於接收資訊的選擇面和接收量都有了很大拓展,選擇多了之後,眼光也會越來越挑剔。同時,新一代觀眾對技能、專業領域內容也會越來越尊重和推崇。

 “以前,有一種觀點,認為追捧流行的觀眾,審美水準和品味很低。我不同意。”徐晴說,就像食物,既可以吃大眾口味,也可以有自己喜歡的那一口。隨著媒介管道和傳播路徑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自己喜歡的“那一口”。當觀眾選擇的主動性加強之後,綜藝節目的類型領域是在拓展的。

 “一個時代,永遠會存在共同的潮流性的東西,有主流的聲音在。在大眾化的前提下,小眾的、垂直的、專業的內容市場空間會越來越大,對題材的偏好度也會體現得更加明顯。”她補充道。

做原創最難的是堅持

從《一年級》到《聲臨其境》,徐晴工作室連續兩次憑藉原創作品拿到台長嘉獎令。徐晴曾做過多年新聞,又在總編室工作了56年,之後去了研發中心,既要做資料搜集、資料分析,又可以做樣片、做項目。在她看來,做原創節目,模式、洞察、題材都很重要,但個人而言,最困難的是堅持。

 “和模式節目不同,原創的痛苦在於你不知道能不能成功,有時候一直走下去就成了,有時候走著走著就走不下去了,要麼換一個方向,要麼放棄。不管怎麼樣,堅持下去,就會有成功的可能性。如果是模式節目,從海外搬過來,起碼可以保證七八成的成功率。但原創節目是從無到有,完全是未知的。難點在於你怎麼能確定它會成功。”她感慨道。

     對於原創節目的試錯空間,徐晴表示,作為一個平臺或者企業來說,試錯的時間和空間是肯定要給的。但具體到某個部門或者某個人來說,沒有哪一個企業是願意為錯誤買單的,尤其是媒體。因此,對個體來說,試錯空間還是相對有限的。

 “並不是說失敗的次數越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累積的失敗可能作為一個負面指標存在,成為履歷上不漂亮的一筆,個人面臨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少。”在這樣的現實環境下,她的體會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即使有平臺給予的試錯空間和容錯機制,仍要小心求證,並且朝著100%的方向努力。

      在她看來,現在的原創環境要比過去好很多,因為對失敗的容忍度有了。過去,一個失敗的樣片或許就意味著與節目製作無緣,但是現在不會。

 “對原創來說,學習和積累的過程是特別重要的。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從實戰經驗中取得的。”開闊眼界,學習積累,實戰操作,在不斷地循環往復的過程中,才能保證正確的大方向判斷,在執行層面也不會出現太大偏差。

  “我們團隊有一個共識,永遠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如果每天只是想得天花亂墜,做的時候可能一個都做不來,這就很麻煩了。”徐晴說。



影響首頁 | 中華民國廣播電視節目製作商業同業公會

■指導贊助: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發行人:汪威江
■總編輯:汪野
■主責編輯:力華.項俊超
■編務委員:
■資訊提供:天廣信通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網頁設計電接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Web Design john

訂閱申請

聯絡人:

電話:

EMAIL:

驗證碼: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