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深度觀察 > 紀錄片向兩端生長

期別:復刊第57、58期    發行日期:2021/02/15
紀錄片向兩端生長
出處:傳媒圈    日期:1/15/2021

 

 

【大陸】

    紀錄片正在找准機會向兩端生長,無論我們將“兩端”定義在怎樣的維度:它可以是創作權力的兩端,也可以在傳播管道,可以是輕重規模。

        紀錄片向日常、日常向紀錄片的雙向滲透在持續加速。這一過程中,“紀錄片”這一名詞本身認知程度的提高變得愈來愈不重要。

12月中旬的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以下簡稱“紀錄片節”)上,多重的生長在紀錄片節得到了展示。2020年的特殊的現實下,紀錄片“記錄時代”、“尋找本真”的意正也在無時無刻不被放大。“抗擊疫情”、“脫貧攻堅”、“紀念抗美援朝”成為了紀錄片節特別設定的三個優秀主題單元。

根據《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20》,抗美援朝紀念日當天,由廣電總局策劃的紀錄片節目在當天播出時長占比達到峰值6.811%,收視時長最高值為14.687%;第一部關於中國20世紀畫壇巨匠、藝苑大師、文壇泰斗的紀錄片《百年巨匠》的各終端收看人次達到了102億。

在平臺、社區的策動下,在電視臺的融媒體變革進程中,人們對“真實記錄”內容消費正在向不同的方向蔓延,這種蔓延並非只是權力的下滲,而是共同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帶有時代印記的創作母題。

這些維度下,“來自126個國家和地區的3227部作品參展參映,其中境外作品達到了2644部,占作品總數逾八成”種種突破性資料,更像是變化環境下的一種注腳。

“我覺得各種各樣的紀錄都是有價值的。”82歲的司徒兆敦精神矍鑠,這位被稱為“中國紀錄片之父”的當代大師,仍然保持著旺盛的感知力和表達欲。

作為曾經指導過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等一代導演的前輩,司徒兆敦也在勘察著電影創作主體的變化,一寸時長一寸金的膠片時代,到如今人人可以記錄的數碼時代,司徒兆敦樂見這種變化的發生:“我看到我的朋友鄭大聖先生在拍‘農民也在拍電視劇’,這已經變得很有意思了。我想大家都有了記錄的工具,這種手段可以記錄很多有價值的東西,歡迎大家一起投入到紀錄片的創作當中。”

而作為研究者,司徒兆敦也發現了短視頻等新形式從技術範疇向紀錄片領域的滲透。“在我的研究領域當中,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就伴隨著記錄手段完善的過程。”司徒兆等表示,“新的技術手段出現了,我們必須要認認真真地去研究它。”

在拍攝那支傳遍全網、獲得主流媒體轉發“武漢封城vlog”之前,創作者“林晨同學”實際上已經堅持了很長時間的關於記錄生活的創作。2020年,疫情的客觀現實,讓司徒兆敦口中“記錄現實”的重要性更多地進入到了大眾的認知當中。

他們可能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紀錄片消費者”,卻因為重大的社會事件、社會變革捲入其中,潛移默化地進入到了影像教育的接受體系當中。與此同時,自下而上的需求與自上而下的主動探索形成了合力:廣州紀錄片節期間,BBC、國際地理、探索傳媒集團、澳大利亞SBS以及坎城電影節、加拿大Hotdocs國際紀錄片節等國際機構負責人線上上回顧了疫情後的全球紀錄片發展的解決方案。

日本紀錄片大師小川紳介曾經說過,“紀錄片是拍攝者和被拍攝者共同創造的一個世界。”司徒兆敦表示,以往“故事片是藝術、紀錄片不是藝術”是完全錯誤的觀點,紀錄片的創造過程包含的凝視與傾聽,這後面的人文關懷不能被忽視。

這也決定了,相比故事片以導演為主體的表達,社會的變化往往會更快反映到“共創世界”的紀錄片內容當中。在創作者一側,這種與社會進程交互感也成為了成就感的一個重要來源。

拍攝了故事片《春潮》的導演楊荔鈉表示,“故事片和紀錄片的拍攝感受完全不同,拍完《春潮》這部影片時,我感覺很疲憊;我馬上接了一個紀錄片的組,拍了我新的紀錄片《少女與馬》,我在這一年的過程當中,跟我的團隊在一起,我覺得我養回了我丟失了的精氣神,這是紀錄片給我的一個養分。”

這聽上去與傳統影視創作的工業化背道而馳,但卻也是紀錄片一大吸引人之處,也是創作主體下滲的一種基礎,同時也成為了紀錄片電影在關注社會變革的同時,關注家庭細節趨勢的一種來源。

紀錄片製片人、導演趙琦表示,自己會越來越不傾向於只將紀錄片創作放到相對龐大、更加標準的過程當中,“相比有團隊,有宣傳、有發行、有市場,我會很想念一兩個人或者兩三個人,導演自己錄音或者怎麼樣,直接進到生活的最小的顆粒,去體會它。”

“這樣,(作品)更多服務於自己想發現的真相、自己被裹挾的情感,你想表達它,這樣更簡單一些,這些‘小’的東西倒未必沒有機會能做出更有趣的、更有突破性的一些作品。”趙琦表示。

網路視聽平臺已成為紀錄片最大的傳播平臺。這是《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20》的核心結論之一。

長視頻平臺、社區在紀錄片發展歷程中的角色,與劇集、綜藝發展中的角色形成了呼應,從單一的播出管道到投資主體的演變,也同樣發生在紀錄片領域,在這一範疇,紀錄片節18年來首次採用線下、線上混合展映的方式向公眾免費開放,也只是這個進程當中的滄海一粟。

作為紀錄片節線上戰略合作夥伴、官方指定線上直播平臺,優酷在自己舉辦的獨立分享會上宣佈,過去一年平臺紀錄片年觀看人次規模達到了1.7億的新高,並新增了20家合作品牌。同時,2021年紀錄片內容關於“大劇”類型的紀錄片、人文文化天團、美食戰略和青春路線等方向的戰略。

其中,“大劇”類紀錄片是國外已有被證明過的內容形式,但在此前中國卻鮮見案例。2020年優酷人文從Netflix引進了頭部歷史紀實劇《帝國崛起:奧斯曼》之後,還將在2021年打造中國歷史相關的自製“大劇”類中國歷史相關紀錄片《臥龍》,VR等技術將應用其中。

不論是資金投入還是技術升級,長視頻平臺拓寬紀錄片的可能性,往往都是從自身已有的優勢出發。例如,高曉松、竇文濤、白岩松、馬未都等優酷人文保持合作的專業人士將繼續在優酷的紀錄片內容佈局當中擔綱重要組成部分;“青春路線”當中,像街舞、街球、籃球等內容,也都和優酷平臺本身的綜藝內容息息相關。

美食內容則早已經成為長視頻平臺、社區在內容選擇上的標配。相對成熟的製作路徑帶來了較高的“標品”感,成為了廣告商在投放中的優選品類,而在用戶端,從《舌尖上的中國》開始養成的觀賞習慣和較高的情感濃度,也成為了這類紀錄片屢出熱門作品的一大來源。

2020年,尤其是在網路平臺和社區,紀錄片內容層級與內容形式之間開始出現更多種排列組合。長內容、短內容與專業創作、民間創作並非絕對對應,“做大”和“做小”正在同時發生。

與優酷重注大劇的趨勢對應的,是騰訊視頻在《早餐中國》紀錄片新IP上的探索,這個每集10分鐘、已播出到第3季的“短紀錄片”系列,成為了騰訊視頻在紀錄片領域取得領先位置的後的最新創新。

社區的同好聚集同樣已經被證實。視頻社區B站的紀錄片內容也與其橫亙2020年的OGV策略緊密聯繫。在紀錄片節上,BBC聯手 B站完成了《王朝·狐獴》的超前點映,這部BBC《王朝》系列紀錄片的新作,將於1229日在B站獨家播出。

B站版權合作中心總經理張聖晏表示,目前,B站已累計上線3500部優質紀錄片作品,涵蓋人文、社會、歷史、科技、自然等18大熱門題材,服務了9000萬觀眾。

事實上,不論是天然承接電視紀錄片內容的紀錄片節目,代表著一種創作方向的紀錄片電影,長視頻網站都開始從不同的方向與之產生關聯。

就在紀錄片節召開期間,話題紀錄片《棒!少年》在上映院線,雖然票房總數仍然難以與熱門故事片相較,但模式上,作為愛奇藝與大象點映雙方達成戰略合作的首部出品作品,《棒!少年》身上也在探索著線上線下結合在另一些方向的可能性。

商業上的多元化是紀錄片的另一個趨勢。在商業贊助之外,會員付費、紀錄片+電商、IP化運營在不同的平臺尤其是網路視頻平臺上得以展現。在長視頻平臺的內容消費分眾趨勢下,紀錄片作為優質的、具備明確內容差異性的內容,在商業化層面也踩著商業化方向的發展趨勢。

例如,愛奇藝很早就建立起了紀錄片的分賬模式,60%的紀錄片實現分賬,紀錄片《生門》實現5000萬元的收入;如《江湖菜館》《大地私宴》《一百年很長嗎》等聯合天貓、餓了麼阿裡魚進行整合行銷。騰訊視頻著力打造精品化國際化產業化紀錄片,《風味人間》實現在奈飛平臺的播出。B站著力打造紀錄片IP,如《人生一串》,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發展。

長視頻網站天然與消費的親近性讓紀錄片的商業化路徑產生了更多的可能性。優酷人文分享官孫曉光表示:“我們會強調與阿裡系生態的結合,如淘寶、支付寶、口碑、盒馬鮮生等一系列圍繞年輕人日常的生活構建的業務。我們也希望這種線上的內容跟線下的體驗能夠打通,產生共振,打破人文內容的邊界感,在內容和產品互動的層面達成與年輕人的聯結。”

以往,紀錄片的“國際化內容”更多的是“從哪兒來”的範疇,2020年,愈來愈多展現中國歷史、人文風貌的本土內容都開展了國際合作。在2020年《風味人間》向多個國家發行、尤其是登陸Netflix之後,紀錄片也正在拓寬著“往哪兒去”的路徑。“精品化作品+國際化發行”的商業發行”,愈發成為了紀錄片尤其是頭部紀錄片商業模式的一種選擇。

2017年以來,騰訊視頻上線的投資自製紀錄片超過50部,播放量超過一億的項目共24部,其中《風味人間》累計達到了20億播放量。

紀錄片節官方攜手美蘭德機構發佈了“2020年最具商業價值紀錄片盤點”,《風味人間》位居榜首,《遠方小隱》、《老廣的味道》、《街舞中國》、《守護解放西》、《人生第一次》、《航拍中國》、《時代我》等七部作品緊隨其後。

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總監朱樂賢透露,騰訊視頻的使用者調研顯示,年輕使用者觀看紀錄片的三大驅動要素為“興趣愛好”、“充實自我”、“滿足好奇”,而在對內容品質的追求上,年輕用戶也呈現出三大特徵,即鮮明的個性標籤、內容與使用者的互動關係、興趣圈層。

在這些基礎上,一方面,騰訊視頻試圖通過自製打造IP矩陣,並已經在「風味」、「一日之食」「小滋味」上初見成效;另一方面,將“精品”、“多元”、“擔當”作為定位後,明確將內容需求而劃分為生活方式、人文歷史、自然科學、社會現實四大品類內容需求,也為行業內容合作提供了便利。

分賬的商業模式將圍繞騰訊視頻在而2020年力推的“VIP開放平臺展開”,特別地,紀錄片內容打破了行業定級傳統,取消了由平臺對內容進行定級的傳統方式,統一使用“會員有效播放次數單價”作為唯一單價,更加接近了由觀眾主導的模式。朱樂賢表示,在紀錄片的商業化方面,騰訊視頻的紀錄片已經進入了版權採買、發力自製之後的3.0時代。

受眾集中化、內容圈層化、評價的專業化,共同構成了紀錄片在分賬體系方面走在劇集、綜藝內容前面的部分原因。在新的商業路徑下,節目的定制將更多地與觀眾的需求產生聯繫,內容的生產將由平臺和製作方討論產生,在內容判斷的精品化進程下,也會反過來促進B端廣告主的投入,這對劇集、綜藝等內容形式都可以產生啟發。

朱樂賢表示:“我們一直以來對紀錄片的一個訴求,我自己的一個訴求,或者是團隊的訴求,也是平臺的訴求,第一是精品化,第二是國際化,第三商業化。商業化能夠有一個迴圈,我們能做一些片子的時候也能做一些不掙錢的片子。”

而這種實驗空間,可以構成紀錄片生長環境眾多變化中的一種。



影響首頁 | 中華民國廣播電視節目製作商業同業公會

■指導贊助: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發行人:汪威江
■總編輯:汪野
■主責編輯:力華.項俊超
■編務委員:
■資訊提供:天廣信通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網頁設計電接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Web Design john

訂閱申請

聯絡人:

電話:

EMAIL:

驗證碼: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