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關於影響 > 《脫口秀大會4》結束 看懂李誕的野心嗎?

期別:復刊第66期    發行日期:2021/10/15
《脫口秀大會4》結束 看懂李誕的野心嗎?
出處:傳媒圈    日期:10/15/2021

 

《脫口秀大會》第四季結束了,周奇墨沒什麼懸念地拿下冠軍。

而肉食動物也取得了歷屆漫才組合得到的最好成績第七名。四季之後,《脫口秀大會》終於有一對漫才組合走得前所未有的遠。

漫才,起源于日本傳統表演形式“萬歲”的喜劇,由兩人組合進行演出。通常是一人負責擔任較嚴肅的找碴角色吐槽,另一人則負責較滑稽的裝傻角色耍笨。兩人以極快的速度互相講述笑話,用實際生活中幾乎不可能出現的矛盾和衝突,搭配默契的表演,荒誕到令我們發笑。

而《脫口秀大會》推動漫才的心一直不減。

早在第一季,李誕與王建國就曾在節目中嘗試表演漫才。即使是兩位在脫口秀領域有著較高人氣的演員合作,漫才也並沒有受到觀眾的認可。“笑點在哪”、“像變相的相聲”、“尬”、“不好笑”等彈幕不斷飄過,這一飄就飄到了第四季。

也正是第四季,《脫口秀大會》節目組對於漫才的推廣之心愈加明顯。

李誕在節目中不斷介紹漫才,然後是橙色預警、肉食動物兩對雙人漫才組合登場,昌叔以單人漫才形式表演,就連王建國也選擇與張博洋一起組成了漫才組合。不論是介紹普及抑或是漫才形式的數量和參與度,《脫口秀大會4》都有了更進一步。

但可惜的是,節目在盡力普及,觀眾的接受程度卻大相徑庭。

要知道,漫才並不能算作“脫口秀”,而《脫口秀大會》的大力推廣也是把漫才放在了一個尷尬的位置。

漫才是一種類似於雙人相聲的喜劇表演形式,與脫口秀相比最主要的區別為:脫口秀是依靠語言內容進行笑點輸出。漫才則是依靠現場表演進行笑點輸出,不僅節奏快,語速相比脫口秀也明顯加快。

說白了,就是“水土不服”。

所以在投票和話題度上,除了今年肉食動物在成績和討論度上有不錯的表現,其他漫才組合很難在《脫口秀大會》的舞臺上取得亮眼的成績,就連李誕也在節目中表示:“如果這麼接近完美的表現,也不能得到認可的話,只能說明漫才不適合這個舞臺。”

為何李誕還要捧這早已“折戟沉沙”的漫才?

同是做口才秀,代表作《奇葩說》的米未傳媒一直沉迷於線上,而笑果文化卻不甘於此,一直試圖構建一個“線下供給線上,線上反哺線下”的脫口秀生態閉環。

據悉,笑果文化的業務目前分為四部分——綜藝內容出品、線下文化體驗、明星藝人經紀、整合行銷服務。通過線下穩固文化基礎、孵化新人,再通過線上露出擴大藝人知名度並提高脫口秀文化的影響力,四塊業務統合組成一個人才的上升通道。

靠著這樣的生態,大勢已成的笑果文化行業虹吸效應特別明顯,幾乎吸收了行業內大多數優秀脫口秀演員。

然而在肉食動物表演漫才後,李誕就迫不及待地對外表示笑果漫才訓練營已經開始,組合“橙色預警”將擔任老師,望大家踴躍報名。

淘汰賽時,編劇小羅表現不佳慘遭一輪遊,發表感言時,李誕趁機以小羅工資做誘餌,希望優秀編劇能投入門下;孟川淘汰時,說笑果文化將到二三線培訓新人,作為總編劇的他將親自出馬。

這麼一來,再回看李誕力推漫才,意欲何為,就有些顯而易見了。

簡而言之就是兩個字:招人。

《吐槽大會》持續三季之後口碑有所下滑,李誕自己也在吐槽大會中坦言,沒想到自己能做到第五季,其實已經做不下去了,第五季可以不做了。可第五季還是做了,被邀請過來的嘉賓易立競也直接逼問李誕:“想過停辦《吐槽大會》嗎?”

脫口秀想從小眾文化成長為大眾文化,去比肩相聲或者小品,那註定還有一段很艱難的路要走。而這段路,光靠李誕一人是肯定不夠的,與其“身不由己”地一直做下去,培養出一個團隊才是走好路的同時事半功倍。

CBNData《報告》顯示,2017年有4萬人開始學習脫口秀,其中600人成為從業人員。2018年,在笑果文化的專職脫口秀演員或編劇中,甚至還包含10位應屆畢業生,可以說他們是國內第一批把脫口秀演員、編劇作為職業選擇的大學生。

但隨著脫口秀市場蘊藏的價值逐漸顯現出來,4萬人和600人的資料顯然無法滿足市場對喜劇人才的需求。更何況,從這600人中再造幾個李誕這樣的IP,更是難上加難。

《脫口秀大會》拓展漫才、one-liner(一句話一個梗)等新的表演形式,表面上是不斷創新,帶給觀眾新鮮感,實際上是給預備役演員們提前鋪路,讓他們能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表演方式,也能更好地搭建團隊。

理想的脫口秀藝術家在這條賽道上都應當是長跑運動員,比如在臺上說了19年的黃西,或者西方那些動輒幾十年資歷的行業OG(元老級人物)。

但問題就在於,中國脫口秀還處於早期階段,它不是相聲小品,沒有成熟完善的培訓體系,光憑一本笑果文化“不外傳”的《李誕脫口秀工作手冊》自然是遠遠不夠。於是乎,國內大多數選手都成了短跑運動員。無奈之下,笑果文化只能廣納人才,著手一場長期接力賽。

在戰略上,面對東北的趙本山、北京的郭德綱,笑果文化也很明智地選擇避開鋒芒,以上海為中心,下沉到二三線城市去。在有粉絲基礎的情況下,既能辦好劇場,又能大浪淘沙篩選後備人才,笑果文化可謂是一石二鳥。深諳“猥瑣發育,別浪”。

只是,如果漫才實在是“引”不“進來”的話,那笑果文化是否該繼續強調“走出去”呢?



影響首頁 | 中華民國廣播電視節目製作商業同業公會

■指導贊助: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發行人:汪威江
■總編輯:汪野
■主責編輯:力華.項俊超
■編務委員:
■資訊提供:天廣信通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網頁設計電接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Web Design john

訂閱申請

聯絡人:

電話:

EMAIL:

驗證碼: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