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關於影響 > 陳建斌如何打造《第十一回》?

期別:復刊第60期    發行日期:2021/04/15
陳建斌如何打造《第十一回》?
出處:烹小鮮    日期:4/15/2021

 

 

“人為什麼需要藝術?人為什麼需要電影?為什麼需要戲劇?”這是身為導演的陳建斌所思考的內容。

2014年,陳建斌帶著《一個勺子》登上了金馬獎的舞臺,並獲得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電影上映後好評如潮,我們看到了一個區別于他演員身份的不同的陳建斌。2018年,陳建斌帶著第二部導演《第十一回》來到北京國際電影節並斬獲最佳編劇獎。20214月,這部新作終於有機會走上大銀幕,面向觀眾。

電影原名《如是我聞》,是一個來自於佛經中的名字,帶有民間話本的氣質,非常的切合影片的章回體敘事方式。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佛經中講述的“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又和《第十一回》有著靈魂上的相似點,其中寄託著陳建斌對生活、藝術的觀念和想法。

陳建斌自己認為電影非常像民間故事,佛經中原文“如是我聞”四個字非常具有美感。但是在剪輯過程中,陳建斌發現章回體非常有助於理解電影的劇情。

通常情況下,當人們走出電影院,電影作為造夢機器的職能便已經完成。而《第十一回》中,陳建斌想要營造的是走出電影院的時候,夢才剛剛開始的感覺。“我這個電影一共就只有十回,當你走出電影院的時候,第十一回剛剛開始。也就是說每一個人他看完這個電影之後,他離開電影院,他有一個自己的第十一回”。於是,電影最後定名《第十一回》,將電影中表達的現實,以一種不打斷的方式蔓延到了生活中。

巴贊曾經說過“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而在陳建斌眼中,藝術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它就像是人類發明的一面鏡子,人類通過藝術來認識自我,認識生活。

在陳建斌看來,藝術講述的是生活的真相,而生活中的人往往難以得知真相,就像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人們需要藝術去説明人們去瞭解生活、瞭解真相。“當我們走進電影院、劇場的時候,我們會下意識地認為電影院、劇場裡的東西是假的,這個電影裡的東西也都是假的,我們生活裡經歷的這一切才是真的。可是隨著你的年齡增長,漸漸的你會意識到一件事情,戲劇作品或者那電影裡講的東西沒准才是真的。而你生活經歷的有些東西卻是假的。甚至是虛幻的,是不可把握的。”《第十一回》中的馬福禮,身為核心案件的當事人,並不瞭解案情的真相。但在三十年之後,事情的真相卻被以舞臺的形式呈現出來。“非常的真實,又非常的富有詩意。”

在《第十一回》的前半部分,生活和戲劇是完全分開的,但發展到中段之後,現實與戲劇之間的邊界開始漸漸模糊,最後達到彼此交融、難分難舍的境地。“你發現生活才是戲劇,而戲劇變成了生活。”

人為什麼需要藝術?人為什麼需要電影?為什麼需要戲劇?陳建斌顯然已經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契訶夫的作品對陳建斌的影響很大。“首先是現實主義的,二是是幽默的,他不覺得拍出來的戲應該死氣沉沉的,因為他說生活本身就不是這樣,所以我的戲也不是這樣的。”他認為,契科夫的戲中有一種對現實的關懷,但是卻一種輕鬆的、黑色幽默方式表達出來的。

對於戲劇影片中呈現出的“幽默感”,陳建斌認為“在生活當中幽默感特別重要。我覺得我們看生活裡的很多東西,因為生活裡我們解決不了的問題實在是太多了,必須要以幽默的態度去看待它,就會變得相對來說容易接受,相對來說呢我覺得就會很輕鬆。”

陳建斌認為,幽默既來源於現實本身,也來源於故事的氣質。“一個生活當中一個賣早點的一個人,他怎麼能夠想到他自己的生活會被改編成一部話劇,然後在舞臺上演出”,這正是這個故事的第二層幽默感所在,也是陳建斌喜歡這個故事的最重要原因。

在採訪中的過程中,陳建斌不斷地提到“幽默”“現實”這兩個詞,成為理解《第十一回》藝術表達訴求的關鍵鑰匙。

在視聽語言方面,《第十一回》區別於《一個勺子》,陳建斌下了很大的功夫,作出了很多藝術嘗試和突破。電影中塑造了一個充滿了詩意的戲劇舞臺,“希望觀眾在看的時候呢,從視聽上我覺得就會有一個很大的一個享受”。在舞臺部分,陳建斌採用了一種看似先鋒實則傳統的手法,這種方式在戲劇舞臺上很早之前就已經出現。

通常情況下,我們把世界戲劇分為三大表演體系,一是俄羅斯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二是德國的布萊希特體系,三是中國的梅蘭芳體系。“在戲曲舞臺上,一面旗子既可以代表千軍萬馬,也可以變做一輛車、一個凳子,一個桌子也可以是一座山、一艘船。”這就是戲劇的想像力,來源於一種約定俗成。

陳建斌認為假定性是戲劇之所以能成立的基礎。“觀眾跟舞臺上的演員,我們達成了一個默契。我剛剛說的是一種假定性。”這是戲劇舞臺的本質內容,也是戲劇最有魅力的部分。無論是傳統的中國戲曲,還是西方的戲劇,假定性普遍存在於大部分舞臺藝術中。“觀眾能夠接受我們的。”

而《第十一回》的舞臺部分則並不複雜,是用最簡單的辦法實現的。在開機之前兩個月,陳建斌已經和春夏、大鵬、美術師等人一起成立了一個小組,反復圍讀劇本、排演電影中的片段。一共做出了十幾個版本,嘗試了很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最後選擇了其中的一種,以最直接、最簡單的方式去構建整個戲劇舞臺部分。

劇組為了尋找電影中的劇院,四處奔波尋找。由於劇組要長期佔用劇場,所以滿足條件的場地非常少。最後在延慶找到了一個閒置了很久的的劇院,劇院給劇組幾個月的時間,讓陳建斌團隊改造了整個劇場。於是最後決定,將大本營紮在延慶,完成了拍攝工作。

《第十一回》的表達方式和《一個勺子》相比有很多的創新,這對於一個創作者來說,是一次勇敢的嘗試。在《一個勺子》獲獎的時候,陳建斌曾說“我找到了愛你的秘訣,就是永遠作為第一次”,而對於任何一個創作者來說,保持新鮮感都絕非易事。陳建斌親身感受到這件事的難度,“至少我希望我自己拍下一部戲的時候能夠少一點雜念,不被一些亂七八糟的問題所困然”,他希望自己能夠盡可能的回到創作狀態中去。

陳建斌自述自己做導演和做演員完全是兩種心態,因為做導演需要很強的判斷力,但是他希望能夠在夾縫中保持一個創作心態,雖然這非常難以實現。

對於導演來說,新鮮感是創作者的生命力所在。對於陳建斌導演來說,幽默是生活的態度,而新鮮感是創作的動力。年輕的心態很重要,“我在這一點(陳建斌年輕的時候很酷)上沒有任何的這個改變。我覺得我跟年輕的時候是一樣的。”

事實來看,的確如此。



影響首頁 | 中華民國廣播電視節目製作商業同業公會

■指導贊助: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發行人:汪威江
■總編輯:汪野
■主責編輯:力華.項俊超
■編務委員:
■資訊提供:天廣信通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網頁設計電接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Web Design john

訂閱申請

聯絡人:

電話:

EMAIL:

驗證碼: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