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關於影響 > 《鹿鼎記》持續火熱 經典改編如何觸達更多觀眾?

期別:復刊第56期    發行日期:2020/12/15
《鹿鼎記》持續火熱 經典改編如何觸達更多觀眾?
出處:主編溫靜    日期:12/15/2020

 

 

《鹿鼎記》作為金庸先生的最後一部小說,其江湖地位不言自明。書中一反武俠小說的慣用套路,講述了從小在揚州妓院長大的韋小寶,全程沒有高超的武功、憑藉自己的機智和三寸不爛之舌遊走於江湖之間,最終帶著七個老婆歸隱,成為瀟灑人間的一等鹿鼎公。

如許多經典武俠故事一樣,《鹿鼎記》小說在1969年完結後,被先後進行多次改編,由導演馬進執導,申捷編劇,演員張一山、唐藝昕擔任主演的電視劇《鹿鼎記》上線不久卻屢次因改編風格、演員演技等問題遭受爭議,由此也引發了業界不少關於“翻拍”製作法則的討論。

縱觀近年來的翻拍之作,可延續經典力量備受好評的少之又少,為經典注入新的活力本無錯,可為何時下影視圈的“翻拍潮”屢遭質疑?經典改編又該如何觸達更多觀眾?

流量時代,熱度代表什麼?

相較于原創電視劇作品而言,改編經典作品的觀眾基礎與原IP的受眾本身有重合之處(即所謂“原著粉”),擁有巨大的潛在追劇人群。一方是原著粉的強勢影響力,另一方是翻拍製作陣容的實力和話題度,使得不少翻拍劇在影視行業中自帶“熱搜體質”,常常未播先火。早在去年秋天《鹿鼎記》的拍攝期間,張一山、唐藝昕等演員的表現便已引發不少觀眾期待,為作品帶來不小的熱度。

熱度意味著流量,進而促使作品產生傳播效果。然而在更深的層次上,健康的流量背後代表的是觀眾在汲取資訊過程中給予的關注與情感投入。在一個正常的市場中,品質和流量應該是部分統一的,流量高低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作品的品質。

考慮到《鹿鼎記》開播以來取得的持續熱度,足以說明關注這部劇的觀眾基數是非常大的。對於這樣一部作品而言,若將其簡單以“爛劇”這一標籤概括,要麼是忽視了這些觀眾中相當一部分人的看法,要麼是否認市場在優勝劣汰方面的作用。這二者無疑都失之武斷。目前作品更新近半,隨著劇情的發展,不少觀眾開始關注到劇情中的亮眼之處,且討論熱度和播放量均不停上漲。

從劇集內容和主創的表態中能明顯看出,這版《鹿鼎記》從一開始便是想呈現一個與以往觀眾所見過的不一樣的韋小寶。導演馬進近日在採訪中表示:“80後、70後、60後的觀眾群都有屬於自己代際的韋小寶和《鹿鼎記》,我沒有必要向誰致敬或向誰看齊,甚至機械複刻。如果不能以新的維度去闡述作品,翻拍將毫無意義。”

主演張一山也曾表示,自己這版韋小寶故意塑造成偏卡通和搞笑風格,並坦言接受觀眾的不同評價,表示:“千萬不要把我當特好的演員,因為我也有演不好的時候。”

此次《鹿鼎記》的翻拍,借助經典的力量,進行個性化嘗試,不僅需要顛覆性的創新也需要膽識與勇氣。現在看來,這樣的嘗試儘管飽經開播以來的坎坷,但也已經在眾多觀眾“真情實感”地持續追劇的熱情中獲得了肯定。

改編經典,邊界在哪裡?

經典影視IP翻拍早已不是一個新鮮現象。近兩年,包括于朦朧與鞠婧禕版《新白娘子傳奇》以及曾舜晞主演的《倚天屠龍記》等都在嘗試為經典故事賦予新意。然而經典往往難以超越,在改編過程中,翻拍劇在人物設定、故事講述等方面究竟如何重新詮釋?是擺在每一個創作者面前的難題。這個難題回答不好,“翻拍劇”就難逃被比較質疑、不接受新編、口碑兩極分化的宿命。

這種現象的產生,固然與一部分作品的品質有關,但也需要注意的另一個因素,是對於許多觀眾而言,優秀的原著和經典版的改編已經變成塑造群體認同的一個儀式或一種標識,不容易被撼動也不允許有偏差。

但從文藝作品發展的規律來看,經典不能只停留於經典,而是只有在不斷的“再講述”中,才有生命力。《鹿鼎記》等經典作品故事中蘊藏的矛盾衝突、人性閃光、現實思考等對於今天的觀眾依舊有借鑒和啟發的意義。在筆者看來,正是因為如此,諸多團隊才會源於熱愛,願意“冒險”進行經典改編。

此次《鹿鼎記》最明顯的特徵,莫過於進行了喜劇化的處理和年輕化的表達,試圖尋求經典作品和人物的多元化呈現。例如臺詞處理方面,韋小寶與建甯公主充滿趣味的對話,不僅在輕描淡寫中引出了韋小寶的身世,且十分符合當下年輕人的聊天方式,帶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令觀眾忍俊不禁。

想要拍出年輕人喜愛的經典之作,就要用年輕人的思維方式、觀察視角、生活節奏出發來進行改編。不得不說,《鹿鼎記》故事的審美角度和無需倍速的節奏畫面,都和年輕觀眾走得比較近。“下鍋香,這名字聽著挺下飯的”“我今天借刀殺人,怎麼要被別人殺了的感覺”等搞笑金句,此版韋小寶口中更是張口就來。此外,戴綠帽、穿綠鞋的韋小寶形象等都為作品注入不少記憶點,《鹿鼎記》敢於在前作的基礎上注入新的元素和創意,為經典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視角,不論是否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同,這一點都值得肯定。

當然,也有觀眾認為充滿戲謔的敘事節奏與頗為誇張的表演方式有失偏頗,但進一步想,《鹿鼎記》之所以能被奉為經典,正是因為有諸多可挖掘的角度、常看常新的藝術感和包容萬物的氣度,才能做到經久不衰。盡己所能,發掘出經典的更多可能性,不僅是創作者的權利,更是創作者在經典面前所承擔的義務。

新時代下,為何要拒絕“一刀切”式評價?

同樣的故事,不同的講法。不同時代的觀眾去看待《鹿鼎記》影視化改編,有不同的處理與側重。早前年代,觀眾討論韋小寶與七個老婆之間的愛情與幸運,獲得的是美夢成真的“爽感”;後來,社會閱歷更豐富、思考更深入的觀眾,開始思考韋小寶面臨的道德困境,唏噓于韋小寶和皇帝之間的知心情誼終究難以抵擋君臣名分的車輪。

而在年輕的網生用戶看來,他們既沒有看過此前的數版經典改編,也沒有讀過《鹿鼎記》的原著,這部劇對他們而言就是一部全新的作品,用輕鬆基調與平和姿態呈現而出,也不失為一個“入坑”金庸的方式。結合他們的關切,這版《鹿鼎記》將能言善辯的韋小寶塑造成現代職場的偶像,用盡“打工人”的渾身解數,在眾多無比森嚴但又彼此打架的規矩之間左右騰挪,這樣的形象處理或許並不能獲得所有人的認可,但卻不能說不值得尊重。

碎片化資訊時代,在快節奏生活模式下,每個人吸取的資訊都是相對簡單粗暴的。此次《鹿鼎記》播出前期的討論引發筆者的思考,我們對於一件事物的判斷來源於何種標準?是自己的瞭解思辨還是他人的聲量?

成功的翻拍,是用當下的話語詮釋經典的新內涵,讓經典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從觀眾視角出發,只有包容經典作品的不同面貌,文娛市場才有可能拒絕固步自封,而只有拒絕固步自封、進行更多新鮮探索,才是作品百花齊放的前提。

對於已經歷多次改編的《鹿鼎記》來說,故事的創新之於翻拍的意義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注重新鮮感營造顯然更契合年輕觀眾的觀劇需求,利於作品在互聯網各平臺進行傳播。翻拍劇往往有失望也有驚喜,畢竟審美多元的世界比較有趣。客觀來說即使是《鹿鼎記》這樣不完美的翻拍,也能看到主創團隊在敘事風格、視聽語言等方面的創新努力。經典可否有不同面貌?或是此次《鹿鼎記》留給觀眾更有意義的一道思考題。



影響首頁 | 中華民國廣播電視節目製作商業同業公會

■指導贊助: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發行人:汪威江
■總編輯:汪野
■主責編輯:力華.項俊超
■編務委員:
■資訊提供:天廣信通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網頁設計電接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Web Design john

訂閱申請

聯絡人:

電話:

EMAIL:

驗證碼: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