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關於影響 > 寵粉必遭反噬「粉絲劇」還能紅多久?

期別:復刊第43期    發行日期:
寵粉必遭反噬「粉絲劇」還能紅多久?
出處:影藝獨舌    日期:10/15/2019

 

 

1012日,《陳情令》南京演唱會門票開售即被搶光,有黃牛將門票炒至15萬元一張,票務方表示同時搶票人數達200多萬。很難想像今年暑期播出的一部劇,換季之後還有這麼強的粉絲黏性。

粉絲助力劇集,也反噬劇集。事實上,早在《陳情令》拍攝過程中,原著粉就已經集合力量,對於加入女主表示抗議;前一段時間的“泰國演唱會事件”,又將粉絲與出品方的關係,推至對立。

去年暑期檔,《鎮魂》大火,卻難逃書粉對於原著影視化後劇情改動的爭議。今年年初,坎坷上線的《東宮》用“寵粉”之法,讓粉絲上演了“真香現場”,但在劇集尾聲因為剪輯問題影響口碑。

像《鎮魂》《東宮》《陳情令》這種在一定圈層內大火,並且觀眾有很強參與感的劇集,不妨稱之為“粉絲劇”。同樣是今夏播出,與《親愛的,熱愛的》相比,《陳情令》的題材類型與明星卡司都不佔優勢,但不論從劇集熱度、破圈程度以及豆瓣評分上,後者都毫無潰態。

粉絲劇自帶的光環和粉絲基礎,是製作方、出品方最大的強心針。IP粉期待與忐忑共存,偶像粉絲是最衷心的受眾群體。不過,在看到粉絲劇收割觀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潛藏在流量背後的憂思。

關於粉絲劇的三個關鍵字

粉絲反噬、流量閉環、爭相入局——如果要用幾個關鍵字來概括粉絲劇近幾年來的新現象,大抵逃不脫這三個詞。

粉絲反噬是當前常態。

隨著粉絲劇熱浪的不斷升高,如今的粉絲越來越挑剔、越來越難哄。比如由小說改編成影視劇,常常遭遇多番吐槽,“魔改”被罵,演員不順眼被罵,甚至正常的刪減、改寫也要被罵。被逼無奈之下,這些改編劇如同“大象繪畫”,被參與其中的觀眾肆意塗改。換而言之,粉絲正在擴充文化消費之外的權利。

當“寵粉”成為常態,正常影視作品的創作難度也隨之提高。在某些粉絲的心目中,好的影視作品毋須合乎藝術價值、毋須遵循創作規律,只要足夠“寵粉”,觀眾即願意為之奔走相慶;反之,即便作品獨具韻味,也會遭逢不少觀眾的譏諷。隨著越來越多的觀眾用“我不喜歡”來評價作品口碑,粉絲劇的反噬狀況越來越嚴重。

流量閉環是大環境。

從影視行業邁入寒冬期以來,“內容為王”的概念被反復提及,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在表明觀眾的審美在不斷提升。前幾年流行的“流量明星+知名IP+花式宣傳”內容模式逐漸被觀眾排斥,甚至許多觀眾對粉絲劇先天反感、憑空抵觸。

 

高熱度低口碑是典型現象。近兩年播出的流量向粉絲劇,絕大多數劇集往往熱度與口碑難以共贏。即便幾多作品依託著粉絲的宣傳“硬實力破圈”,但相比起其他“自來水破圈”的作品,無疑相對弱勢。在某些意義上,這些被粉絲如“趕海”般推出的粉絲劇,依舊無法掙脫“圈地自萌”的小眾狂歡。

爭相入局是大勢所趨。

對於不少內容製作者來說,雖然前幾年粉絲劇面臨不少困境,但利益紅利與流量誘導依舊使他們不願脫身。畢竟,從生產角度來說,討好粉絲的難度遠遠小於取悅觀眾。

近兩年來,數部“腰部”粉絲劇逆流而上,大有超越頭部作品之勢,也讓越來越多的創作者窺得粉絲劇的盈利通途。挑選一部頗有流量的IP原著,邀請幾名新興流量偶像的加盟,掛起“寵粉”的旗號與標語,總歸能博得粉絲的好感。

當然,新現象招致新變化,新變化意味著新的可能,也意味著新的模式選擇。和其他題材類型相比,當前的粉絲劇市場依舊算是一片藍海。但熱浪想要席捲奔騰,僅僅靠內容製作者發力遠遠不夠,更多的觀眾參與、更多的盈利澎湃才是關鍵。

粉絲劇的美麗與哀愁

影視產業終歸是商業,粉絲劇自然也脫離不開盈利的束縛。不過,同樣是參與感驅動的粉絲劇,為何有的作品能賺得盆滿缽滿,有的作品熱度凋零、落得慘澹虧損的下場呢?

首先,將廣泛的多元粉絲轉化成劇粉是基礎。

不論是書粉、偶像粉、類型粉,終究沒有“劇粉”的凝聚力濃厚。《鎮魂》《東宮》《陳情令》即是如此。尤其是《陳情令》的粉絲,縱然反噬現象頻發,但作品頂級的吸金能力,也在印證著作品劇粉的重要性。

其次,吸引“自來水”安利是關鍵。

在如今資訊過剩、娛樂消解的大環境中,粉絲劇想要獲得更高的熱度、更好的收益,僅僅依靠原生粉貢獻的“仨瓜倆棗”遠遠不夠。只有攬得更多的路人粉,讓其自發性的為劇宣傳、討論,才能夠產生更豐富的商業價值。

最後,就是打造粉絲期待的內容了。

縱然如今粉絲劇勢頭正旺,卻並非所有的作品都能吸引到大批的劇粉群體,只有契合當下粉絲需求的內容,才能在博得觀眾的同時,於內容之上戳及商業“觸點”。換而言之,營造粉絲的娛樂“嗨點”很重要。

當然,在看到粉絲劇創造新鮮現象、掀起熱度潮流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此類型作品的未來憂思。

即便有內容生產者不合理創作的因素存在,但愈演愈烈的粉絲反噬,也在某種程度上昭示著當前矛盾的激烈。試問,當粉絲劇不能滿足觀眾時,又會招致哪種現象的出現?

和電影不同,電視劇本身更偏向于粉絲向作品。而當這種粉絲向作品進一步向粉絲劇轉變時,則會招致傳播學上的“群體極化”現象。當群體聚在一起時,決策行為往往表現出一種極端化傾向,如今的粉絲劇反噬,展示的就是這種現象。

其實,粉絲劇本就是一種服務於市場的畸形品,對處於調整期的劇集市場來說,也起不到“救命金丹”的作用。優質內容遠比流量套現要重要得多,故此,即便粉絲劇態勢喜人,恐怕也不宜過多吹捧。



影響首頁 | 中華民國廣播電視節目製作商業同業公會

■指導贊助: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發行人:汪威江
■總編輯:汪野
■主責編輯:力華.項俊超
■編務委員:
■資訊提供:天廣信通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網頁設計電接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Web Design john

訂閱申請

聯絡人:

電話:

EMAIL:

驗證碼: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