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關於影響 > 中國喜劇無可奈何的困境

期別:第七期    發行日期:2013/03/15
中國喜劇無可奈何的困境
出處:天廣影視《影視資訊快報》總第397期/《中國新聞週刊》    日期:2/25/2013

 

 

即使在主打藝術電影的歐洲,在中國大陸市場能與好萊塢叫板的,也主要是中小成本喜劇電影。但在中國的實際情況是,不管是導演還是演員通過喜劇成名後都想轉型以證明自己的實力,投資人更是只想拿喜劇掙錢,這是中國喜劇無可奈何的困境。

中國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的統計資料顯示,2012年,中國生產各類影片數量達893部,電影總票房繼續攀升,達170.73億元人民幣。國產影片票房82.73億元,占全部票房總額的48.46%。而這是國產影片票房總額連續9年超過進口影片後首次處於弱勢。

如果沒有《泰》近12億元和成龍的《十二生肖》7億多票房,扳回11%的份額,國產影片可能還要輸得更難看些。

在馮小剛漸漸淡出喜劇、在港產喜劇漸漸沒落的時候,喜劇片的再次爆發引起業界關注。票房直追最高紀錄的《阿凡達》,越來越多觀眾看不懂了:《泰》就是中國喜劇電影的最高水準嗎?

1997年,當39歲的馮小剛用《甲方乙方》這一喜劇片的模式把多年不看電影的觀眾在農曆新年拽進影院時,他沒有想到若干年後,原來的電影弱檔會成為中國電影競爭最激烈的一個檔期,更不會想到他歷時18年的圓夢之作會敗在一個導演的首部小成本喜劇影片之下。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周星在接受採訪時直言,因為喜劇,所以火

 

後馮時代的喜劇大雜燴

 

恰恰是在馮小剛不拍喜劇的那幾年,中國喜劇電影開始出現一些轉變。20066月,小成本喜劇《瘋狂的石頭》橫空出世, 300萬小成本、沒有明星、在6月最差檔期,卻創造2300萬的票房,不僅創造了小成本影片的最好成績,也讓喜劇成為投資風險小、回報率高的最主要類型片。

2007年開始,喜劇片占全年電影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並且經常創造票房奇觀。比如2008年《十全九美》以800萬的成本贏得4600萬票房;2009年寧浩的第二部電影《瘋狂的賽車》,2000萬成本收穫過億票房;2010年暑期上映的《人在途》以800萬投資獲4000萬票房;2010年賀歲檔的《大笑江湖》《武林外傳》都以千萬元投資博得過億元票房;2011年的《失戀33天》,更是不足千萬投資攬下3.6億元票房,成為《泰》之前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國產電影。

低投入、高收益的刺激下, 2011年和2012年公映的國產類型片種類排名中,喜劇片總量分別排名第一和第二,兩年都在40部以上。普遍的路數是,找幾個明星,按好票房影片的套路胡編亂造點劇情,加上狂轟濫炸的宣傳,能拉幾個人進影院就拉幾個,能賺多少是多少。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陳山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介紹說,除馮小剛的喜劇品牌外,凡是票房成功的喜劇電影,都是編導、投資方事先所沒有預料的。編導每做一部電影都抱著一種的心態。

喜劇片一時間成為投機者最好的選擇,卻也毀掉了原本不成熟的喜劇市場。

在觀眾幾乎對喜劇電影品質失去信心的時候,2010年,被稱為鬼才導演的姜文拿出一部《讓子彈飛》,在搞笑之外,以古諷今,對時代的嘲諷甚至對政治的某些暗喻,讓這部電影獲得諸多關注,也讓一直飽受詬病的中國喜劇有了一個新的模樣。2010年的《讓子彈飛》和《非誠勿擾2》一共拿下近12億票房,占當年首次破百億的中國電影票房的10%.

在《泰》創奇跡後,多位元接受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並沒有高興反而多了擔心。去年《失戀33天》火了,就有很多老闆找到我,問我這裡有沒有90後的女生可以寫寫小清新劇本;今年《泰》火了,幾乎可以肯定將一窩蜂地上這類影片。陳山告訴《中國新聞週刊》,程式的不規範、市場不成熟意味著票房的不規範。

2012年,喜劇依然紮堆,但除了都市浪漫喜劇《新天生一對》和寧浩的《黃金大劫案》還有《泰》等,很少有影片贏利,這與前兩年的情形已大為不同。陳山說,他正在參與一個電影評獎,200多部候選影片中,類似《泰》這樣的片子還有不少,但大多數連他都沒聽說過。

 

喜劇電影已過啟蒙時期

 

說到中國喜劇片的源頭,電影史研究者會追溯至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電影的輝煌起步。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教授陳山告訴記者,在那時,喜劇片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雖然如《勞工之愛情》《都市風光》之類的喜劇片掙了很多錢,但它們無法代表國產片的製作水準,代表國產片高水準的還是《漁光曲》《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東流》等正劇

1949年後,電影承載的社會教化功能越來越多,娛樂功能漸漸淡出人們視野。雖然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也出現了《李雙雙》《大李、小李和老李》《錦上添花》《魔術師的奇遇》這樣有喜劇色彩的電影,但既不揭露諷刺也不一味歌頌的中間路線顯然不能體現喜劇的功能。

讓中國大陸觀眾真正瞭解喜劇電影的是改革開放後港產喜劇的進入。與同時期大銀幕上《咱們的牛百歲》《頑主》等中國大陸反映紅火生活的影片不同,港產影片表達市井生活的嬉笑怒駡讓人們看起來更過癮。那時候的港產片還只能通過遍佈城鎮的錄影廳偷偷放映。成龍、周潤發、周星馳最早都是通過這種形式為中國大陸觀眾熟知,還包括梁朝偉、劉德華等人拍的浪漫喜劇和更早些時候許氏兄弟的港產喜劇。

正是錄影廳時代,成龍、周星馳積累了最初的觀眾影響力,且各自成為香港電影的穩定類型,為他們後來北上打下了基礎。事實上,成龍的《醉拳》《員警故事》和黃百鳴的《家有喜事》系列賀歲片,甚至包括《倩女幽魂》這樣的古裝喜劇從來沒有公映過,但絲毫不影響它們在中國大陸觀眾集體記憶中的地位。2004年成龍的《新員警故事》公映票房達到4000萬,成為當時港產合拍片中的票房冠軍。

最近幾年拍攝的《新倩女幽魂》《唐伯虎點秋香2》《大內密探零零狗》《家有喜事2009》《花田喜喜事2010》《最強喜事》等等都能看到錄影廳時代港產電影的影子。只是這些舊瓶裝新酒的新一代合拍喜劇片影響漸漸式微,香港喜劇片再也無法重現過去的輝煌。

香港北上藝人中適應最好的要數成龍。他總是各個活動的貴賓,中國大陸慈善的主角,更逐漸成為一個港人愛國的符號,而關於成龍電影的討論越來越少。雖然時隔多年的《十二生肖》票房也超出預期,但和《泰》一樣都得益于觀眾的報復性觀影,稍有一點誠意的作品就能打動觀眾。

另一位港產喜劇代表人物是周星馳,把他捧成後現代」、「超現代」、「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大師的就是中國大陸著名高校的80後學生們。在公開放映10年後,《大話西游之月光寶盒》這部曾經票房慘敗的影片,卻受到中國大陸年輕一代的熱捧。

星爺通過這種方式打開了中國大陸電影市場之門,之後的《喜劇之王》《少林足球》《功夫》讓他一時成為中國大陸唯一能與馮小剛相抗衡的喜劇導演。2004年冬天,《功夫》的中國大陸票房達到為1.7億人民幣,馮小剛《天下無賊》8000萬,都達到各自當時的最高票房,也創造了中國喜劇的輝煌時代。

被捧上神壇的星爺話越來越少,電影也越來越少。四年後推出的《長江七號》已顯牽強,又過四年,今年春節上映的《西遊-降魔篇》,想借20年前電影的餘溫炒剩飯,恐難有太多票房的驚喜。

北京師範大學電影研究專家周星表示,周星馳的成功是一個特殊的崇港時代的產物,但隨著中國大陸市場越來越強,香港電影人北上後對中國大陸市場的迎合,香港電影早期的光環已逐漸消失。

影評人張棟則認為,港片光是兩邊演員混搭或內容嫁接,希望做出新感覺是不可能的。

 

中國人自己的喜劇

 

其實馮小剛並不算是最早的中國大陸都市喜劇導演,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由陳佩斯、葛優、梁天、謝園、馬曉晴等當時紅極一時的喜劇演員出演的《喜劇明星》(1991年)、《臨時爸爸》(1992年)、《編外丈夫》(1993年)、《站直了,別趴下》(1993年)等,調侃小人物的坎坎坷坷不如意,讓觀眾笑中帶淚,也使都市喜劇初具雛形。

1997年馮小剛以玩票心理拍了一部《甲方乙方》,當年票房達到了3300萬,隨後一年一部,馮氏賀歲片成了國人每年的過年大餐。

陳山認為,馮小剛是把電視的表演方式和第五代導演對社會的關注巧妙融合,在沒有純娛樂片的時代,開創了中國人自己的喜劇。

15部電影,過20億票房,馮小剛創造的紀錄不在於他拍的電影最多、最掙錢,而是他的電影被觀眾記住的最多。但馮導從沒因喜劇電影獲得過任何官方獎項,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喜劇片的尷尬。直到2007年馮小剛開始拍攝正劇《集結號》,各種榮譽撲面而來。

2004年《天下無賊》之後的8年間,馮小剛仍基本保持每年一部電影的產量,但喜劇片只有《非誠勿擾》一二兩部。這8年間中國式大片風起雲湧,成為國產電影票房的主要票倉。時隔15年,人們開始懷念世紀之交的馮氏喜劇。馮小剛電影中的小人物、小情懷,透著北京人的機智,符合轉型期人們急切、本能的轉向,他對社會的調侃、對小人物的悲憫獲得了廣泛認同。

馮小剛抓住了各種人的時代脈搏,他總是比人們的思維略微超前一點點。影評人張棟認為,在將要失去什麼、得到什麼之前,把這些以觀眾接受的方式點出來。當然在他位置越來越高、越走越遠之後,作品有點不那麼接地氣了,但他對社會的敏銳觀察沒有變。

 

代表本土文化的喜劇還沒出現

 

喜劇電影從來是電影產業化的突破口,因為科幻、災難、愛情、動作類型片都能跨地域,容易受到外來影片的衝擊,只有喜劇是本土的。縱觀全球影壇,以本土喜劇抗衡好萊塢也是各國共同的選擇。即使在主打藝術電影的歐洲,在本國市場能與好萊塢叫板的,也主要是中小成本喜劇電影。

2011年歐洲本土票房排名前10名中,絕大多數為喜劇。法國本土票房冠亞軍是新式喜劇《不可觸碰》和《無需申報》;德國本土票房冠軍是溫情喜劇《紅酒燴雞》;義大利票房冠軍是喜劇《多麼美麗的一天》。各國的喜劇片都有獨特的本土文化特色,依賴本土的明星,以小搏大。

但在中國的實際情況是,不管是導演還是演員通過喜劇成名後都想轉型以證明自己的實力,投資人更是只想拿喜劇掙錢。這是中國喜劇無可奈何的困境。

目前中國缺乏喜劇發展的大環境。在內容創作上,符合中國人欣賞習慣的喜劇片太少。其次,喜劇通常要嘲笑諷刺一些東西的,而西方喜劇慣常的嘲笑胖員警、笨官員等在我們的喜劇中仍不可能出現。張棟說,中國喜劇還是戴著鐐銬在跳舞。

中國喜劇仍然缺乏進行過長期喜劇訓練的專門人才,更沒有像伍迪。艾倫那樣把喜劇作為畢生事業來做的人。張棟說,現在的喜劇片都不是專職做喜劇的人做的,中國的喜劇類型也不豐富,港臺明星再搭上一個大陸美女就是都市喜劇。

在速食式的喜劇片參演者中,除了偶像明星,另一類選擇就是相聲小品演員。從陳佩斯的《太后吉祥》到馮鞏的《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再到趙本山的《大笑江湖》郭德綱的《三笑之才子佳人》,還有郭達等人參演的《舉起手來》,這些影片大多保證了票房不賠本,但卻不能成為喜劇電影的品質保證。

在沒有幾部喜劇能留下來的情形下,喜劇依然大量吸金。陳山認為,這與現代中國人壓力山大,需要一種強刺激的釋放方式有關。電影是中國文化的風向球,敏感地反映了文化領域,社會心理方面的問題,生存競爭壓榨了文化的空間。

陳山直言,看到《泰》熱不是很喜悅的感覺,而是目瞪口呆。這種電影能作為民族文化的代表拿到國外放嗎?印度的《三傻大鬧寶萊塢》《大篷車》可以代表民族文化水準,傳播國家形象,但《泰》不能!這不僅是中國喜劇的問題,也是整個中國文化的問題。



影響首頁 | 中華民國廣播電視節目製作商業同業公會

■指導贊助: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發行人:汪威江
■總編輯:汪野
■主責編輯:力華.項俊超
■編務委員:
■資訊提供:天廣信通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網頁設計電接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Web Design john

訂閱申請

聯絡人:

電話:

EMAIL:

驗證碼: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