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大陸連續劇《後宮甄嬛傳》在台灣掀起收視狂潮,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日前公開表達了他的憂慮:「反正台灣的電視已經死了,所有的東西都在進來……」
對此,文化部長龍應台的看法是「台灣好看節目不夠多、投資不夠多」,所以從現在起就要雙管齊下,從根拉拔台劇。而在去年,文化部也確實坐言起行,例如砸下1.95億元首度補助業者製作高畫質「旗艦型連續劇」。
回顧過去、放眼當下,我們必須對龍部長與文化部的觀察和做法,表達高度的肯定與推崇;但套句《後宮甄嬛傳》中的經典台詞——「其實這後宮裡頭啊,從來就只有一棵樹,只是亂花漸欲迷人眼罷了,只要你看得清,哪棵是樹、哪朵是花就好了。」——在前瞻未來之時,我們卻得基於「好還要更好」的精進心切態度,對文化部提出一些建言與諍言。
《後宮甄嬛傳》之所以在海峽兩岸熱播,除了歷史劇原本便是大陸的強項之外,還不能不歸因於這齣電視劇從劇情到台辭,都契合了「時代味」及「接地氣」,儼然是「古裝版杜拉拉升職記」、「清朝厚黑學」、「美少婦戰士」,甚至許多台詞被觀眾、網友視為「職場求生金句」。
換言之,《後宮甄嬛傳》已經不再只是「歷史劇」而是「穿著古裝的時裝劇」,清代後宮鬥爭的劇情也吻合了現代職場叢林現象。
從電視劇的產業生態而言,何嘗不也是「亂花漸欲迷人眼」?!做為振興影視文創產業主其事者、肩其責者的文化部,首要之務便是看清「哪棵是樹、哪朵是花」,如此方能在政策與策略的擬定上走「對路」、走「大路」,並協助業者走「出路」。
事實上,龍部長直指的「好看節目不夠多」、「投資不夠多」這兩大瓶頸之間,有其因果關係。概略而言,「好看節目不夠多」多半係「投資不夠多」所致;而海外版權市場未能全面有效地拓展,則又導致投資量能萎侷不前,業者基於風險係數過高,往往僅能囿於本土脾胃,而不敢貿然放眼國際市場之品味與口味。
這也正是《影響電子報》自創刊後,持續藉社論呼籲文化部,更加關注拓展國內外影視版權市場之原因(如第3期「期盼金鐘獎與電視節『匯流』」),同時也基於產/官界應為「夥伴關係」之立場,建請文化部在政策形成的過程中,應更強化與業界的互動與溝通以集思廣益(如第2期「文化,透過溝通力才能成為國力)。
龍部長在就任之前,即描繪「文化即國力」之願景,此與1990年代韓國連續兩任「金總統」就職之初便揭櫫的治國方針有異曲同工之處。金泳三曾表示,如果迪士尼一年的營收和 IBM 相當,「那麼我們為何不發展影視工業呢?!」金大中更在1996年競選總統時就說:「21世紀,文化就是國力,文化不僅有提高生活質量的作用,且正在成為創造巨大附加價值的產業。」
1980年代,韓劇曾經登陸台灣影帶出租市場,但不久即銷聲匿跡。但在1990年代「雙金政府」的積極獎勵、輔導與推動,如今韓劇不僅成為高獲利的產業區塊,更成為該國3C 與汽車工業全球搶灘的旗艦,並大幅度提升其國家形象。
振興台灣電視產業,我們固然在階段性上,應該策訂保護本土產業的「驅逐艦」級策略;但長遠之道、治本之法,還是必須有一套「航空母艦」級戰略。
韓國能,台灣當然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