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觀的人只看到每個機會中困難的部份,而樂觀的人只看到難題帶來的轉機。」——帶領英國人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英國首相邱吉爾如是說。
而轉機,往往潛藏在視野的盲區當中!
當文創產業已被舉世公認為21世紀的「明星產業」之際,無庸置疑,這項已在全球創造極大經濟規模與價值的產業,將會是政府打造「黃金十年」的重點。
然而,文化部日前公開上網招標2,500萬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政策研究」採購案,卻招致外界「亂花錢」之訾議。何以致之?
龍應台部長在回應批評時指稱,政府正與中國大陸和其他國家進行文化協商與談判,「火車頭已經在走了!」惟台灣各項文創科學數據調查卻相當缺乏,讓她「很緊張」,因此希望藉由「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政策研究」採購案,作為談判基礎。
事實上,根據一項由總統府委託專業學術機構進行調研,於2010年元月公布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策略與遠景》報告書便指出,行政部門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本應扮演關鍵角色,但由於「產業基礎研究不足」等關鍵因素,導致臺灣至今仍未能在文創產業落實紮根。該報告書同時建議,應積極就文創產業進行基礎研究,進行下述4大工作項目:
1. 對14個文創範疇產業進行產業鏈分析研究。
2. 建立產業統計資料,針對廠商及就業數、產值與附加價值等,進行全面調查統計。
3. 在完整產業鏈結與充分資料基礎上透過統計與計量方法分析,由此推導政策方向。
4. 從總體面和個體面進行文創產業指標研究。
易言之,台灣的文創產業若欲接軌國際、且強化其競爭力,必須扎扎實實完備基礎研究,而基礎研究又須以基礎數據為依據,而非見樹不見林地但憑感覺、粗估為之。
深入分析探究台灣影視等文創產業之當今與過去,不難發現,並不若中國大陸等國家與地區,每年均出版相關產業量化(產業調查)、質化(現況分析)兼具之藍皮書。
此固係民主政治、自由經濟等因素使然,因台灣影視作品並非預審制,以致相關數據資料難以周全蒐集;但身為政府組織再造後的首任文化部長,作為一位矢言「讓文化成為國力」的文化部長,龍部長理應在此方面亟思、極力有所作為。
任何一項前瞻且宏觀的政策,於策定、推動初期,招謗惹議係難免之事。而一位稱職的政務官員對於正確的政策,除了應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堅此百忍態度之外,更應具備圓熟的溝通與執行能力。
睽諸歐美日韓等文創產業大國之模式,政府均被業者視為打造國際市場與通路之關鍵角色。但在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政策研究」卻招致物議,其因不在政策與標案本身之良劣,而係出於事前之醞釀、溝通、宣導程度不足,致使原應與政府在這方面扮演夥伴關係之業界、個人,遂起而批判之。
類似情形尚非僅此一端,以今年7月文化部文化交流司人員赴大陸參加ECFA協商會前會為例,行前並未就議題預先邀集相關業界人士舉辦公聽會或座談會。以致當我方與談代表與會中,表達大陸方面相關審批等作業不夠透明化時,對方代表卻當即回應表示,國台辦發言人范麗菁已於去年11月30日,宣布了有關進一步促進兩岸影視交流合作的三項新措施。
我們竭誠呼籲,倘若文化部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政策研究」為一永續經營之政策,則應於近期積極就此召開公聽會,一則集思廣益,二則建立夥伴關係。
此為文化能否成為國力的關鍵之鑰,更是台灣文創產業昇級之觸媒,不知龍部長以為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