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在這項競技體育的熱烈氛圍感染之下,無數球迷除了為喜愛的球隊呐喊助威,更燃起了在綠茵場上肆意奔跑揮灑汗水的衝動,這就是運動的魅力。
生命之美在於運動,不同的體育項目展示著不同的力量與精神,東方衛視全新升級競技體育對抗節目《冠軍對冠軍》通過節目嘉賓與運動冠軍組隊,讓觀眾在趣味競技中沉浸式感受體育賦予的啟示與動力,同時還能接觸瞭解各項體育活動,開發自身興趣愛好,激發健身運動熱情。
冠軍帶隊競技氛圍拉滿“深度+廣度”挖掘籃球運動
籃球運動在中國全民普及已久。據統計,在中國已擁有近2億籃球愛好者,近50萬塊籃球場地,籃球場上爆棚的荷爾蒙和隨處上演的激情碰撞,都讓人熱血沸騰。
本期《冠軍對冠軍》邀請到了國家隊原主力控衛、CBA歷史第三位“一萬分先生”劉煒以及在球員和教練時期均獲得全運會金牌、CBA總冠軍的楊鳴。他們分別加入夢之隊與超能隊進行對抗,向觀眾展示籃球的魅力所在。節目一開始,兩位冠軍分別秀起了絕活,楊鳴的蒙眼投籃與劉煒的負角度投籃都奪得滿堂彩,高超的球技展示直接將現場氣氛燃至嗨點。
而在之後的首次團體賽中,兩隊各自展示了不同的灌籃方式,再現籃球比賽史上的經典名場面,不僅場上作為評委的小朋友舉牌歡呼,就連螢幕前的觀眾都紛紛感歎“爺青回”。
除了熱血,節目也注重在趣味的基礎上傳達籃球技巧,在“顫抖吧投手”環節,孟鶴堂作為“干擾方”時發現了遊戲技巧,“壓蹺蹺板的時候要找準時機,將他投籃時向上彈跳的力量卸掉,他很難投進。”楊鳴在作為“投籃方”時發揮教練本色,“我們決定投‘打板球’,無論籃筐怎麼移動,只要球打到籃板就容易投進。”到了最後的“3V3籃球賽”,兩隊更是展現了親密無間的配合,如劉煒所言,“我們籃球場上有句話叫‘無兄弟,不籃球’,這正是籃球的魅力。”
節目用新奇的遊戲與熱血的對抗,從廣度與深度上完成對籃球這項運動的挖掘,讓觀眾在收看的同時,既能夠沉浸在賽場的激蕩氛圍中,更能切實地有所收穫、學以致用,燃起對籃球的興趣。
多樣化展示冠軍精神 激發大眾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
本期節目播出後,口碑持續發酵,截至目前,《冠軍對冠軍》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已突破9.1億,抖音話題#冠軍對冠軍#下短視頻播放量已超過3.8億次。
作為一檔全新升級競技體育對抗節目,《冠軍對冠軍》意在通過冠軍帶隊的方式,用榜樣的力量激發大眾運動的熱情,用競技的對抗激發全民參與的意願,事實上不只是本期,整季節目都在有意識地營造緊張的比賽氛圍,呈現拼搏向上的體育精神。
比如在首期節目中就驚豔亮相的網球世界冠軍李娜和金牌教練姜山,這對賽場上的搭檔和生活中的伴侶,這一次卻要在《冠軍對冠軍》的賽場上各自帶隊展開巔峰對決。導演組圍繞網球,搞了個“三頭四臂”的團體賽,讓李娜和薑山與本方一名隊員綁定一隻手,協同作戰,考驗隊員們的默契配合和身體靈敏性。獲得過女子網球大滿貫的李娜選擇綁上自己的慣用手,平衡比賽雙方的水準,讓團隊較量更加出彩,這種迎難而上的競技態度,令觀眾紛紛感歎“娜姐費心了”。
在第三期節目中,張繼科與李曉霞兩位乒乓球冠軍用實力展示了中國運動員的高超水準,在團隊協作中他們也起到了“定海神針”的精神作用,張繼科安慰屢次失誤的孟鶴堂,“失誤了沒關係,別放棄,接下來穩紮穩打就好。”而在李曉霞與張繼科“巔峰對決”的環節,不少觀眾都笑稱,“刻在我骨子裡的乒乓球DNA動了!冠軍們拿馬克筆和鬧鐘都能打得這麼精彩,是時候拿出我塵封已久的乒乓球拍,展示一下我作為中國人的乒乓球技能了!”
還有在節目中展現驚人彈跳力的百米短跑亞洲紀錄保持者蘇炳添,以及曾在世界田徑錦標賽4×100米接力賽中共同為中國田徑隊奪得銀牌榮譽的隊友莫有雪,他們不僅在《冠軍對冠軍》的舞臺上輪流進行了9秒83步頻挑戰,展現出超強的身體天賦和爆發力,還在考驗下肢爆發力和踝關節力量的“誰是彈跳王”團隊賽中展現出出色的彈跳力,引得超能隊和夢之隊的各個成員躍躍欲試,紛紛下場參與PK。
這些重量級嘉賓在往期節目中的驚喜亮相,在帶給觀眾歡笑與感動的同時,也把執著進取、永不放棄的運動精神傳遞給螢幕內外的每一個人。誠如觀眾所言,“看冠軍們酣暢淋漓的比拼,帶領隊員佈置策略、協同作戰,不論最終是哪一隊贏得比賽,過程中所展現的永不言棄都足夠吸引我,這也是運動的魅力所在,更是體育精神所在。”
作為節目常駐嘉賓的范志毅也表示,他之所以來參加這個節目,是因為節目設置的一些內容,會讓更多的人去瞭解運動員在運動場上的個性與韌性——咬牙堅持不放棄、穩紮穩打心態要好、互相配合互相成就……
許多冠軍嘉賓在節目中分享自己的“冠軍之路”,不少觀眾也從中找到了共鳴,“或許成為冠軍只是終點之一,而起點永遠都是從現在開始堅持,堅持運動,見證更好的自己。”用冠軍的意志力量,激發全民的運動熱情,這也是《冠軍對冠軍》作為一檔競技類綜藝的核心訴求。
為專業體育運動披上“大眾外衣”讓全民運動成為可能
體育競技的魅力,在於永遠能夠讓人熱血沸騰,然而,我們不能忽視的一點是,純粹的體育運動是極具專業性的。在遊戲與競技之間找平衡,為專業的籃球運動披上一層“大眾外衣”,從而賦予體育運動向“全民運動”靠攏的管道,這也是《冠軍對冠軍》作為一檔體育綜藝脫穎而出的巧思所在。
為了讓觀眾更有參與感,通過冠軍隊之間的對抗激發出運動的熱情,節目巧妙地平衡了遊戲與競技之間的比例,比如在本期節目的“九筐投籃”環節,兩位元冠軍隊長需要用最少的球將9個籃筐投滿,這十分考驗專業球員的精准度,但同時,9個大小不一、角度不一,其中還有可移動的籃筐,又為緊張的競技環節增添了幾分趣味性,有的觀眾甚至聯想到了街頭籃球機,並表示“這個環節我熟悉,我小時候經常去玩!”
而應對這一“競技類遊戲”,兩位冠軍隊長又分別拿出了不同的專業策略來應對,劉煒選擇先投移動的籃筐,以此來提高球落入旁邊固定籃筐的概率,而楊鳴則選擇先投簡單的籃筐,以此來提升自己投籃的手感。這是一場酣暢淋漓的比賽,也是一次充滿看點與共鳴的遊戲,觀眾在無意間開始親近籃球,而籃球這項專業運動也向大眾邁進了一步。
“楊鳴拿起戰術板向孟鶴堂、韓天宇佈置戰術的時候,我有一瞬間真的感受到了觀看CBA比賽時的熱血,甚至有立刻沖上賽場聽楊指導指揮的衝動!但是當他指出超能隊隊員弱點的時候,為啥我又這麼想笑,楊指導也是有點搞笑天賦在身上的。”我們能從這位網友的評論中窺得節目的創作初衷,體育綜藝也可以兼顧熱血與搞笑,也許專業的體育運動和大眾之間存在壁壘,但只要找到大眾的喜好,準確戳中大眾的燃點,《冠軍對冠軍》就能成為雙方相互接近的管道,體育運動的“原住民”正不斷邀請著大眾加入,如此,體育知識與冠軍精神也能毫不費力地觸達更廣泛的群體。
《冠軍對冠軍》作為一檔競技類綜藝,讓全民體育能夠借助文藝形式融入大眾生活,這無疑是對全民健身國家策略的一次切實回應,更是一種對社會責任的擔當。
運動不該是一時的“心血來潮”,相反,它應該自然地融入生活,成為除衣食住行外的另一項“必不可缺”。我們能夠看到,《冠軍對冠軍》確實在做一種新的嘗試,一種通過大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賦予專業的體育競技以實踐性、創意觀賞性與全民參與性的新綜藝。節目希望更多觀眾因此感受到,冠軍精神並非遙不可及,它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很近,只要秉持努力不放棄的信念,在任何領域都能走向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