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
10月1日19點,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家文物局聯合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中國國寶大會》第二季全新登陸央視財經頻道,開啟探尋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奇妙之旅。節目由中國工商銀行獨家冠名,播出後火熱出圈,據CSM全國網資料,年輕人收視率明顯上漲,昨日播出的第二期節目較第一期收視率提升17%,收視份額提升14%,#中國人為什麼喜歡龍#、#十二生肖是怎麼選出來的#等話題登上熱搜,閱讀量超1.8億,引發網路熱議。
節目秉承“思想+藝術+技術”的創作理念,採用“裸眼3D”等一系列最新視覺技術手段,全方位呈現一件件國寶的灼灼光華。紅山玉龍、婦好玉鳳、河姆渡陶豬、錯金銅博山爐等精彩絕倫的國寶,將通過24位傳統文化愛好者的精彩競答走近觀眾,一展中華歷史文化的璀璨與榮耀。
創新文物主題展 從國寶讀懂中國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國寶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明血脈的延續,承載著民族文化基因,訴說著國家歷史記憶的生動語言。《中國國寶大會》第二季堅持“從國寶讀懂中國”,守正創新、傳播知識、揭示本源,用更富有感染力、傳播力、時代性的表達方式,突破時空的界限,打開國寶與年輕觀眾對話、交流的視窗,與歷史相會,與文明同頻。
《中國國寶大會》第二季在內容模式上大膽創新,十二期節目分別圍繞“動物、飲食、遊戲、服飾、軍事、經濟、運河、科技、交流”等主題,設置十二場氣魄宏大的文物主題展。“萬物皆靈——中國古代動物展”“滋味華夏——中國古代飲食展”“中華逸趣——中國古代遊戲展”“錦繡衣冠——中國古代服飾展”“止戈為武——中國古代軍事展”“通融天下——中國古代經濟展”等巧妙的設置,將整季節目組合成一道精彩紛呈的文博大餐,以國寶文物為舟,以現場競答為槳,以時代精神為帆,以信念傳承為舵,把觀眾帶回到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長河之中,去生動感知、深刻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波瀾壯美。
在節目呈現上,每一期節目緊密圍繞主題,梳理知識脈絡,甄選文物精品,將跨時空、跨地域的文物組合出題,多角度解讀中華文明各個領域的發展脈絡,實現了讓國寶“發聲”,讓歷史“說話”。
眾多平時難得一見的國之瑰寶,在《中國國寶大會》第二季集結亮相,透出歷史的厚重,氤氳著文化的氣息。節目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與多元藝術形態為文物中的形態之美、思想之美、時光之美賦予了新時代的感性表達。
節目中,首次使用大型裸眼3D螢幕,把一件件國之重器隆重請上舞臺。增強混合現實、全息虛擬影像等先進科技手段的運用,為觀眾帶來了強烈又新鮮的視覺效果。歷史的厚重感、文物的真實感與現代科技的奇幻感完成了一次次華麗的碰撞,這是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思想+藝術+技術”創作理念的又一次呈現。
古老文明的當代表達完成從“鑒賞”向“理解”的跨越
探尋中華文明的源流,國寶文物承載著重要的基因和血脈,傳遞著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
《中國國寶大會》立足于從文博考古的視角,在文博知識競答和專家學者解讀中,帶領觀眾“識文物、知寶藏、曉文明”,完成對國寶文物從“鑒賞”向“理解”的跨越,通過精彩生動的節目形態,追溯精美文物反映出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社會生活。
一件件國寶所閃現的高光,一束束文物所折射出的光華,如同文明的座標,讓我們更好地體會華夏民族怎樣從遠古走到了今天。《中國國寶大會》第二季更突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整體特質,發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揭示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生命力所在,深入系統地回答“何以中國”這一時代命題。
參加《中國國寶大會》第二季的選手來自五湖四海、各行各業,他們用自己獨特的理解傳播傳統文化、文物常識,點燃大家對傳統文化的熱情,讓經典文物“活”起來。
本季節目邀請到場的專家更是涵蓋了文物考古研究的各個領域:中國文聯副主席陳振濂、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胡朝輝等21位權威專家跨界組團,多維度破解國寶中的文化密碼。
節目現場的選手比拼競答,是生生不息的文明之聲;國寶文物的靚麗身影,是輝煌文明的時代之光。只有體驗過精彩,見證過偉大,才能真正知曉未來去往何方。在賽制和題目設計上,《中國國寶大會》第二季更接地氣、更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