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
諜戰題材在影視劇市場一直有著相對穩定的受眾群體,回溯此類電視劇的發展,從“反特片”到“諜戰劇”,它的方興未艾與其強故事屬性是密不可分的。另一邊,作為市場流量“吸睛大戶”的古裝劇,在“大IP+流量”模式跌落神壇後,亟待推陳出新。由此,古裝與諜戰元素的互通,在帶來類型融合同時似乎成為一種必然。但此類作品對於劇本要求之高,拍攝難度之大,註定在精品化製作路徑中,會是一次艱難的創新。
今日,古裝諜戰劇《風起隴西》正式開播,該劇改編自馬伯庸同名原著,24集相對較小的體量,可以想像其敘事節奏的緊密。此次該劇開播迅速引發討論熱潮,類型創新與匠心製作之下,有望成為二季度劇集爆款。
後三國文化熱潮,《風起隴西》挑戰古裝諜戰題材的孤勇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以三國歷史和《三國演義》為基礎,電視界掀起了一股改編三國題材故事的潮流。然而,三國歷史本身具有的演義屬性在帶來想像空間同時,虛實結合的創作手法為劇本創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此類作品往往需要大量戰爭場面的營造,“低性價比”導致後來挑戰拍攝三國題材的人並不多,此類內容甚至逐步淡出大眾視野,當代年輕人接觸三國文化的機會逐漸減少,市場亟待出現更新穎、更為年輕化的創作。
烽火連天,天下三分,聚焦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風起隴西》的講述視角是十分巧妙的。該劇聚焦陳恭(陳坤飾)與荀詡(白宇飾)兩個秘密情報線上的“小人物”,打破了觀眾印象中間諜炫酷的現代特工形象後,在跌宕起伏的諜戰權衡、戰爭變遷之下,展開對戰火之中的人性、生死相依的兄弟情的探討,為觀眾帶來無盡的思考。
說到三國,自然離不開英雄與戰役,而諜戰劇類型往往是對正、反兩派人物的矛盾鬥爭、互相潛伏進行描繪。由此來看《風起隴西》無論是在時代背景的選擇上,還是敘事模式方面,都具有天然的貼近性,古裝與諜戰類型的深度融合,使人耳目一新。
首先,《風起隴西》在驚心動魄的諜戰敘事中,借用觀眾對於三國文化的熟悉感、以及一些人對諜戰劇作的熱衷,先俘獲一部分圈層觀眾。
其次,在年代諜戰劇紮堆的市場背景之下,《風起隴西》開篇基於諸葛亮北伐的大背景,講述蜀漢與曹魏互相安插間諜的故事,這一古裝版碟中諜達成的新觀感、強敘事,有望進一步達成劇集破圈傳播。
在題材創新上,《風起隴西》將古裝與諜戰進行類型融合,擴展線性敘事轉向多維交叉的敘事結構,從三國背景、戰爭謀略、兄弟情義等多方面來生動形象地表達故事情感,充分挖掘人性深度,賦予三國故事嶄新的面貌。
摹寫舊貌,傳遞新識平衡功能與韻味的樸拙審美意趣
在中國觀眾心中,三國故事經過生生不息的演繹與表達,已經形成了不可替代的三國文化。越是經典的內容,越難創新,而此次《風起隴西》敢於挑戰拍攝三國題材,與其足夠強大的班底不無關係。
該劇集改編自人民文學獎得主馬伯庸的同名小說,原著作品在豆瓣平臺評分達8.1分,歸屬於熱門中國推理圖書TOP10之一。在金戈鐵馬、風起雲湧的戰爭時代,這樣一個足夠有想像力和高能反轉的諜戰故事,為《風起隴西》提供了最新穎的表達視角與最有力的敘事基礎。
講述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故事,由擅長拍攝男性群像戲的導演路陽來執導再適合不過。他的作品《繡春刀》系列讓觀眾深刻感受到錦衣衛的情義與無奈,其與《風起隴西》中的小人物間諜存在明顯共通點,多年來一直備受好評。
除此之外,古裝諜戰劇《風起隴西》由金海曙、金昱擔任編劇;造型指導由獲得第51屆金馬獎最佳造型設計獎的梁婷婷擔任;美術指導韓忠憑藉《羅曼蒂克消亡史》獲得第31屆金雞獎最佳美術獎,憑《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獲得第24屆白玉蘭最佳美術獎。金牌班底加持為劇作品質帶來保證。
在演員選擇方面,陳坤、白宇領銜主演,在劇中飾演一對結義兄弟,聶遠、尹鑄勝、常遠、楊穎、孫怡、俞灝明、王驍、楊軼、張曉晨主演,董子健、郭京飛、李光潔特別出演。一眾實力派中生代演員,塑造的三國背景下人物群像,早在劇集開播之前便引發不小的熱度。
對於古裝作品來說,國風音樂、服飾、造型和道具等,都可以為觀眾帶來觀劇沉浸感,塑造中式審美韻味。《風起隴西》的故事主要發生在蜀漢與曹魏,主創團隊根據環境方面蜀、魏兩地濕潤與乾燥的不同氣候,營造出蜀地相對濕潤、植被茂盛的景象,與黃沙漫天飛舞的魏地形成鮮明的對比。
我國擁有悠久歷史文明與各具特色的民風民俗,因此精心的服化道設計對提升影視劇藝術與美學價值具有重要意義。在演員形象與服飾方面,《風起隴西》用男性多留鬍子的細節迎合時代禮儀背景,女性角色的衣著也十分樸素,符合三國時代的簡樸理念,為觀眾呈現出高度追求時代感的視聽享受和文化盛宴。
與此同時,劇中生活化的臺詞與表達,一方面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消解了部分年輕觀眾對三國題材的陌生感。劇中,如陳恭與荀詡之間兄弟反目的經典對白,一下就把人帶入了緊張的氣氛:“你信我是叛徒嗎?”“司裡可沒有讓我測試你,命令是鋤奸。”其與原著保持一致,更容易觸達書粉的內心、也更符合當下觀眾的觀劇口味與習慣。
自信、熱愛、正傳播三國文化再迎年輕化、大眾化發軔
在三國時期歷史中,三國鼎立之際出現了短暫的“和平期”,戰爭相對較少,各國之間諜戰攻守,精彩不斷。利用熟悉的歷史背景、建立跌宕起伏的情節,融合符合大眾審美格調的中式視覺,構成《風起隴西》的敘事特點。
從行業價值層面來看,主要有三點創新:
首先,該劇將中國古典美學與三國背景的諜戰故事相結合,達成優質的視聽語言,耐人尋味。
其次,諜戰與古裝類型的融合,達成強敘事、暗線多、信息量大的特點,在歷史的框架內展開合理想像,以全新諜戰視角打開三國故事。
最後,該劇的鬥爭場面,著眼於人物的內心鬥爭、活躍於危機四伏的戰爭暗面,是個值得觀眾細細品味的故事。
好的影視劇,總能建立起自身獨樹一幟的觀念和範式。對於不少人來說,三國題材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是一種心嚮往之的英雄情懷。若從這樣的視角來看,《風起隴西》的故事不像是一次創新,更像是一種回看。它努力將戰爭時代中的人物,先回歸於人本身,未把大部分目光鎖定在大家最熟悉的歷史人物身上,而是靠與觀眾距離更近的小人物、及他們的命運變化去做反襯,這樣的講述方式,是聰明的、也是大膽的。
在社會價值方面,《風起隴西》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大浪淘沙,擇選出既有溫度又有質感的素材,該劇展現英雄人物更接近於普通人的一面,以更易共情的普通人情懷,讓年輕人再次熱愛和“上頭”,讓文化自信在當代年輕人的心中再次萌芽。
此外,三國題材的電視作品以電子手段帶動了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流行,並且擴大了歷史與文學文本的內涵和表現形式,其滲透出的自信、積極、陽光的正向品質,取得了良性的傳播效果。
三國時期驚心動魄的間諜與反諜計謀、隱秘人員于戰爭暗處的較量,利益與情誼的兩難……構成了《風起隴西》古裝諜戰類型劇的鮮明風格。
街亭失守,北伐失敗,幕後究竟何人佈局?到底誰才是“燭龍”?在諸多“諜中諜”中,諜者們的命運走向何方?這一題材夠新、細節夠質感的故事大幕已拉開,讓我們拭目以待!(圖:風起隴西微博、愛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