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
紀錄片被譽為人類現實的“生存之鏡”。這面鏡子最重要的功能不在於複製現實,而在於它映照了現實。正因為這一點,紀錄片的表達常常比影視劇更有力量。
我們生活中還有一面鏡子,那就是歷史。中國人歷來重視讀史明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紀錄片創作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我很喜歡歷史學家錢穆先生的兩句話:“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
抱著對中國歷史“應該略有所知”的態度以及對中國歷史的“溫情和敬意”,我和我的團隊創作了紀錄片《中國》第一季和第二季。
因為深知歷史的浩瀚無邊,我們從一開始就沒有全面書寫和窮盡講述的野心,而是緊緊抓住這樣的核心主題:我們從哪裡來?是什麼塑造和影響了今天的中國?
我們以文明源流、國家制度以及文化發展為主線,選取了歷史上最具開創性和轉折性的、對後世影響深遠的重要節點進行表現,講述一個大一統、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而這背後,我們探尋的也是源遠流長的中國精神。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的過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一系列基本思想理念,從儒家的“民為邦本”到道家的“天人合一”,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到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它們對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它們從歷史深處提煉出來,讓電視機和電腦前面的觀眾看到文明的筋骨與脊樑。
除了通過精妙凝練的解說、新奇多元的敘事,在內容上著力呈現中國的歷史之美和文化之美,我們還盡可能地通過電影級的畫面和構圖來展示中國的山河之美。劇組輾轉浙江、內蒙古、湖北、甘肅等省、自治區的數十個外景地,片中彙聚了雪山、沙漠、草原、森林、湖泊、大海等中國幾乎所有的地質地貌類型,每一幀截圖都堪稱電腦屏保,讓海內外觀眾充分感受中國山河之壯闊。
影像方面,我們打破了紀錄片與影視劇的視聽語言壁壘,融匯戲劇舞臺的假定性和象徵性手法,比如用一堵高牆來象徵一座城池,用一扇屏風來隱喻一個時代。其中最大膽的嘗試,是大量採用五十格拍攝,讓畫面慢下來,讓時光慢下來。這種脫胎於中國畫的寫意和留白,也是我們帶給觀眾的中華文化之美。
以文化人,更能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今天,紀錄片憑藉跨文化、跨時空的媒介形態,成為人們記錄時代、對話文明、認知世界的重要載體。一部好的歷史題材紀錄片,無疑是對國家形象的一次影像建構。對內,它提升的是文化自信;對外,它傳達的是民族精神。
為了讓《中國》兼具國際表達,我們邀請了日本音樂家梅林茂及義大利作曲家斯蒂法諾·倫蒂尼參與主題音樂創作。與國際知名團隊的合作,在保證視聽效果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跨文化交流的障礙。
我們相信,通過精良的製作、國際化的創意表達和專業化的傳播手段,《中國》將會讓世界看到一個更加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以及蘊含其中的、歷千年而不衰的中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