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舌尖上的中國》走紅到紀錄片年產達百部,美食紀錄片的創作步伐逐漸加快,而且成了各大平臺的標配。從早餐到夜宵,從市井飯堂到田間地頭,美食紀錄片的創作視角越來越豐富,讓觀眾應接不暇。美食紀錄片是否需要細分?它的細分市場來了嗎?
美食紀錄片“琳琅滿目” 搶佔市場較大份額
2020年全網平臺上線的美食紀錄片作品約9部,2021年保守統計約13部,同比上漲44%。騰訊、優酷、B站搶食美食類紀錄片市場天下,作品數量平分秋色,形成“三足鼎立”格局。紀錄片電視頻道也對美食紀錄片的創作不遺餘力。
騰訊先後出品了《早餐中國》《風味人間》《風味原產地》《沸騰吧火鍋》,優酷最近三年也出品了《江湖菜館》《日出之食》及酒水題材《醉美年華》、甜品題材《給我一點甜》,B站出品了《新疆滋味》《川味》《第一餐》《來宵夜吧》等作品,SMG紀錄片中心推出了《甜蜜中國》,金鷹紀實儲備了《吃遍宋詞》《真香食堂》。
可以看出,近幾年美食紀錄片的創作力度很大,上線規模不容小覷,這與觀眾的喜愛與需求不無關係。各大平臺都在努力搶食美食紀錄片的大蛋糕,同時收割了一波又一波熱度,下飯、耐看、解饞、有味兒,成了觀眾對於美食紀錄片的廣泛而積極的評價。
細分已經開始美食紀錄片 江湖蓬勃壯大
搶食蛋糕的背後,各大平臺還需思索如何鞏固擴大美食記錄的持續吸引力,從而共同做強做大這塊蛋糕。以細分題材縱深市場需求是一條道路,目前的做法包括:
第一,細分不同地域的美食題材,比如《新疆滋味》《川味》《風味兒原產地·甘肅》。一些強勢地域菜系首先成為創作的熱門題材,製作成獨立專題系列,比如在全中國受歡迎程度都比較高的川菜、西北菜。其實,粵菜、湘菜、淮揚菜等菜系也作為單集紀錄片進入了一些大的美食紀錄片之中,專而精的細分專題作品值得期待。
第二,細分不同時間的飲食,比如《早餐中國》《第一餐》《來宵夜吧》《宵夜江湖》等。一日三餐皆有文章,對於中國人來說,晨起第一餐格外重要,不同地方的早餐千差萬別,早餐紀錄片大有文章可做。因此,《早餐中國》這部紀錄片已經連續做了好幾年。同樣的思路,夜宵餐桌也成為紀錄片的“大主題”。
第三,細分不同口味,比如《甜蜜中國》《辣子曰》。“酸甜苦辣咸”五味兒雜陳,不同地方的人偏愛的口味也不同,因此,“口味”構成了美食紀錄片可以縱深細分的一大方向,其背後大有文化與民俗意味,像偏重記錄甜食的《甜蜜中國》,以辣為核心創作的《辣子曰》逐漸誕生。
第四,細分不同餐品,比如《沸騰吧火鍋》《人生一串》《給我一點甜》等。中國餐飲文化博大精深,菜品有五大菜系,餐品就更多了,這與烹飪手法、食材、吃法都有關係,同時在舶來國外飲食文化的基礎上,餐品不斷融合、更加豐富。比如,用來涮著吃的“火鍋”、用籤子串起來烤熟吃的“燒烤”、以烘焙加工出品的甜品等等。
多而雜背後的溫度創作 需從初級走向高級階段
在以地域、時間、味道、製作手法等為角度的細分完成後,美食紀錄片已經形成了琳琅滿目的供給,市場蛋糕已經被切分得越來越細,實際上,搶奪廣告主和用戶眼球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同時,美食紀錄片能夠讓觀眾留存記憶的相對來說比例在降低,多而雜、同質化成了詬病。美食紀錄片的場景大多呈現廚房、餐桌,主人公一般是廚師、吃客,需要打破一些慣式,加入更多新視角、新元素。傳媒內參挖掘了目前出現的一些新視角作品,值得借鑒。
比如,鄉村美食紀錄片《奶奶最懂得》:一個普通話十級的老外廚師“大米”,踏遍中國尋找到一群身懷古法絕學的奶奶,呈現了一部寶藏美食紀錄大片。
在這部紀錄片中,東方傳統美食、古法工藝一一呈現,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民間風味的驚豔。同時,古法技藝與西方烹飪的融合,也道出了美食的無國界。這群奶奶,既是美食的傳承者,也是鄉村的守護者,這部紀錄片讓我們看到了美食中寄寓的鄉情。
再比如,紀錄片《去你家吃飯好嗎》每期由一位UP主發出邀約,邀請自己最好的朋友開啟一場以“回家吃飯”為主題的“家常美食之旅”,帶著最好的朋友去感受自己家鄉的風土人情,記錄青春少年的友情故事,體驗家人做的家常美食,回味難忘的成長經歷,講述不同形態的中國家庭故事。
總體而言,美食紀錄片的創作視角已經從細分美食,走向了細分“廚師”,即在廚師身上做文章,一群奶奶也可以成為做飯的主角。同時,把做美食當成做文化,美食紀錄片正在被賦予更多溫情,比如鄉情、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