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
近年包含《做工的人》、《俗女養成記》、《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等著名的電影、電視作品,背後都是改編自台灣的出版品。不過雖然這幾年台灣影視不乏精彩好戲,影評人馬欣卻點出一個關鍵,台灣雖然有很多職人劇、職人書,「我們卻沒有創造一個吸引人的職人角色,像是日劇有神探伽利略、財前醫師、古美門律師、半澤直樹等等。」
馬欣表示,台灣的職人作品,往往主要是專注社會事件或刑案,訴諸人道關懷,觀眾看完彷彿揹負一個十字架,但不一定會有共鳴有效應。如果能創造一個角色或團隊,讓觀眾看完之後,會期待這群人物接下來如何發展,甚至在新的劇出現之前,每個人就對這些角色有情感,這樣才能延續戲劇的熱度,「即使過了十年,觀眾是還會記得半澤直樹。」
文策院「TCCF創意內容大會」舉辦出版影視媒合推介會,目前已經選出第一波23本媒合書單,像是有推理怪奇元素的《筷:怪談競演奇物語》、李維菁的《人魚紀》、馬家輝的《鴛鴦六七四》、張英珉的《長跑少年》等,更邀來三位影評人鄭秉泓、馬欣與膝關節,分享對這份書單的感想。
馬欣表示,從書單中可以看出,台灣觀眾期待刑事偵查、恐怖驚悚、言情純愛和青春四種類型的戲劇,「戲劇的這四大命脈如果有抓到,又跟大眾時代吻合貼切,就很容易成功。通俗和大眾文學的改編其實最考驗基本功,也最能建立產業鍊和人才,保持影視產業的活絡。」
膝關節則表示,近年台灣電影圈重要的改編案例,以《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為例,「以前會認為電影應該要改編經典文學,才是體面的事。也有人對九把刀的書寫有意見,認為那不是文學,只是網路小說。但其實只要你的寫作和用字遣詞能讓民眾有感覺,就是好的作品。」
鄭秉泓表示,他對社會性題材感興趣,過去許多改編基於商業考量,會選擇類型小說,但今年像是《做工的人》,接近報導文學、又偏向散文,但製作團隊在這麼多短篇中找到一個好的主軸,再用其他人物的故事去豐富他,是一個好的改編策略,能掌握原作的氣氛,又是一個獨立的作品,「期待更多社會類型的作品有機會搬上螢幕。」(圖:文策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