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陸】
10月16日6時27分,當城市露出第一縷光,北京、武漢、廈門三地的朗讀者們走進“一平方米”的朗讀亭,趕赴一場重要的“約會”。
在闊別800多個日夜後,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文藝節目中心綜藝頻道和央視創造聯合打造的《朗讀者》第三季升級歸來,從一檔節目裂變成了一場大型全媒體活動。10月16日,《朗讀者》“一平方米”新媒體直播活動新聞發佈會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朗讀者》第三季啟動儀式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舉行。活動通過央視頻、央視綜藝春晚用戶端、央視新聞、嗶哩嗶哩直播。
活動現場播放了《朗讀者》第三季宣傳片,回顧了一幕幕現實中的風險磨難,《朗讀者》製作人、總導演、主持人董卿在陰影交錯中不斷行走,最後走入完全的光明之中。董卿表示這是《朗讀者》第三季要傳遞的信念:“一直走,會有一種力量帶我們衝破陰霾,所以我們又上路了。”
早在《朗讀者》第二季播出後,董卿便思考,如何讓節目走向更深更遠,避免陷入自我重複的窠臼。除了一以貫之的人文情懷與文學底色,《朗讀者》第三季在主題、嘉賓、科技、舞臺、伴樂、新媒體等方面均有升級,從“一個人,一段文”轉換為“讀天地人心”,從單向傳播轉換為雙向互動,讓普通人的生活成為可供觀照的讀本,讓人人皆可成為朗讀者。
三城三天慢直播“一平方米”朗讀亭再出發
《朗讀者》第三季著力打造“一大二小”創新矩陣。“一大”指的是在大屏電視端,為觀眾帶來全面升級的《朗讀者》正片,“二小”指的是在小屏端,推出兩個全新的新媒體節目樣態——《一平方米》和《一萬公里》。
前兩季《朗讀者》播出時,擺放在全中國28座城市的151個地標性區域的朗讀亭受到觀眾歡迎。遺憾的是,前兩季的節目並沒能給那些走入朗讀亭的普通讀者太多鏡頭,第三季的《一平方米》節目,既是為普通人的聲音提供一方廣闊舞臺,也是推動節目向融媒體產品升級、實現觀眾向自有新媒體平臺用戶轉換的一次創新。
10月16-18日,朗讀亭再出發,在北京國家圖書館、武漢江灘三陽廣場、廈門環島路音樂廣場三地三天連續72小時進行“朗讀亭”慢直播活動。
作為第三季的先導節目,《一平方米》通過城市景觀動態直播、朗讀實況、現場採訪、連屏互動等手段,試圖打造全新的新媒體節目樣態。《一平方米》採用慢直播形式和連線模式,極大地提升了節目的互動性。例如,董卿在北京的朗讀亭外,傾聽三地朗讀亭記錄下來的聲音,並隨機與亭內的朗讀者連線互動交流,此外還有其他驚喜嘉賓現身朗讀亭中。
除了董卿和觀察團所在的主觀察室和北京、武漢、廈門三地朗讀亭直播信號,還能同時看到,通過3座城市公車頂鏡頭即時傳送的城市流動街景慢直播信號。“一平方米”與“一座城”巧妙地結合為一個互文互證的資訊矩陣。
72小時直播內容在央視頻、央視新聞用戶端、騰訊視頻、B站等各個平臺累計直播線上觀看人數達1358.4萬,節目微博話題閱讀量達到6.1億,其中,#陶勇醫師和董卿都好溫柔##朗讀者#兩個節目相關話題登上熱搜榜。連續3天、每天深夜23:00到24:00,通過央廣文藝調頻進行的融媒體直播聽眾也覆蓋了全中國。
該季節目的另一個新媒體化探索,是之後將播出的衍生品牌節目《一萬公里》。這是一檔專門為新媒體端打造的半紀錄式戶外文化類節目,將帶領觀眾走出演播室,走向更廣袤大地,去聆聽遠方誰在朗讀。
聚焦日常煙火彙聚點滴星光
除了新媒體升級,新一季《朗讀者》在主題選擇上更加具有社會性、共情性。新一季《朗讀者》將話語權分發給每一位普通觀眾,讓小小的一平方米朗讀亭成為交流經驗的場所。節目將視線更多地投向生活中的普通人和日常生活,聚焦於社會話題,以及亭外真實的車水馬龍和城市日夜。
在此次朗讀亭直播活動的城市選擇上,節目組選擇了首都北京、江城武漢、鷺島廈門三個城市。據瞭解,三地都請到了特殊嘉賓現身朗讀亭。例如,廈門朗讀亭的一號讀者是在廈門生活了30多年的廈門大學外籍教授、“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潘維廉;北京朗讀亭的一號讀者是著名演員濮存昕,其他特邀朗讀者包括曾在方艙醫院讀書的高三女孩等,他們的講述將匯入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的故事之中。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文藝節目中心還聯合學習強國平臺、央視新聞等共同發起了“人人都是朗讀者”新媒體活動,並由央視頻、央視網、新浪微博、B站、騰訊微視、百度好看等多家媒體進行聯動。
對於朗讀亭的直播活動起名為“一平方米”,董卿說:“一平方米是朗讀亭的面積,它很小,小到只容得下兩三人站立,但它又很大,大到可以傾聽數以萬計的心底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