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半年,影視業是從深度調整中走過來的。
創作上的“冷”在去年,大熱劇只有一個《延禧攻略》,雖然火爆但創作上不那麼能拿得出手。市場的“冷”在今年,行業一片哀鴻。與此同時,創作上卻在“回暖”,跨年播出的《大江大河》被交口稱讚,摘下上海白玉蘭獎年度最佳電視劇,《都挺好》《破冰行動》相繼火爆,《少年派》則在臨近暑假掀起了熱門話題,這都是現實題材。
當然,女性向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和男性向的《長安十二時辰》也都口碑不俗,這兩部劇的共同點都是故事扎實、製作精良。這說明其他類型創作當中,回歸內容、注重劇作本身,已經取代“大IP+流量明星”的模式,成了新趨勢。
這種市場和創作的“冷暖不同步”,說明行業進入了以“重大宣傳期”為導向的全面調整期。平臺、製作公司、創作者都需要面對這種轉型的挑戰。平臺的競爭格局可能會調整,大批製作公司會被淘汰,一批創作者會無所適從。當然,市場和創作的新陳代謝也會帶來新的平臺、製作公司、創作者崛起,結果當然是“各領風騷數年”。
衛視半年盤點 湖南衛視和北京衛視都回到了熟悉位置
(一)芒果重回王座,但排名的意義已“務虛”
上半年,不計算央視,全國網平均收視最高的省級衛視依次是:湖南衛視、浙江衛視、江蘇衛視、東方衛視、北京衛視。而在CSM35城,平均收視最高的省級衛視依次是:湖南衛視、浙江衛視、東方衛視、北京衛視、江蘇衛視。雙網收視第一、第二的分別是湖南衛視、浙江衛視。江湖似乎回到了傳統秩序,北京衛視領跑了幾個月,又退回原點。
今時已不同於往日,不能只討論排名。首先,衛視“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返。往日,視頻網站還只是新媒體,即使崛起都只是“門外的野蠻人”。衛視如日中天,四強都在盈利,排名爭的是江湖的話語權。
今時,台和網都在收縮,都不盈利,但是,視頻網站已成主流的播出平臺,行業話語權已經易主。對於當下衛視來說,國營電視頻道不能資本化,不盈利則排名就是虛名。
因此,在電視臺廣告收入全面下滑的今年,衛視競爭只有一個看點:還有沒有一家衛視,主要是領頭羊湖南衛視還能否實現盈利?
(二)大劇略缺乏,芒果需小心
展望下半年獻禮季,《在遠方》《隱秘而偉大》《新世界》《瞄準》《老酒館》《驚蟄》等大劇一字排開。因此,就具體收視排名來說,以年輕觀眾、女性觀眾為主的湖南衛視在下半年必不能掉以輕心,去年此時也是雙網第一,但一進入下半年收視就開始下滑。一方面手中缺乏數量足夠的優質獻禮劇,另一方面傳統主旋律劇與北京衛視的核心觀眾群體最契合。
當然,相信今年很難再重演去年北京衛視“反殺”的戲劇性。畢竟其包括湖南、東方、浙江在內的傳統強台,應該會提前準備好能夠兼顧主旋律要求、內容品質、平臺調性的獻禮劇,不至於再手足無措。
女性話題劇得 衛視男性類型劇得網路
(一)雙網上榜劇:《知否》《都挺好》《少年派》
上半年,全國網收視率排行榜前10的電視劇都是央視播出。省級衛視播出劇進入前20有5部:《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逆流而上的你》《少年派》《只為遇見你》《都挺好》。其中,《都挺好》由江蘇衛視播出,其餘都在湖南衛視播出。收視最高的省級衛視播出劇是《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在CSM35城,半年收視最高的是北京衛視的《芝麻胡同》,黃金時段收視份額最高的是湖南衛視的《少年派》。省級衛視播出劇進入收視率排行榜前10的是:《芝麻胡同》《少年派》《帶著爸爸去留學》《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我們都要好好的》《都挺好》。北京衛視和湖南衛視各2部劇,東方衛視和江蘇衛視各1部劇。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現象,除了《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收視不錯的省級衛視播出劇都是現實題材生活劇,不管是都市題材的《少年派》《帶著爸爸去留學》《都挺好》,還是京味劇《芝麻胡同》。
這說明電視螢屏在多年“只談戀愛”後,觀眾審美趣味已經變化。人物和情感是傳統劇集最核心的兩點,在動輒50集以上的劇集裡面講究“強情節”也是奢求。但話說回來,“情感”二字卻又不能狹義理解,親情、友情、同學情、同仁情、知己情、對手情等,都是情感。
綜合所有省級衛視播出劇,全國網進入前20、CSM35城進入前10的劇碼主要3部:《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少年派》《都挺好》。這可以算作上半年綜合雙網收視、社會熱度最好的3部劇。雖不算得全民爆款,但也可以算上半年的爆款吧。
(二)台網爆款劇涇渭分明
需指出的是,先網後臺播出的《破冰行動》也進入了雙網收視前20,雖然多少占了題材尺度紅利,但也是上半年網劇當中的惟一爆款。6月27日開始播出、口碑發酵的《長安十二時辰》雖該算下半年劇集,但跟《破冰行動》一樣也都是以男性向、美劇製作水準著稱,尤其《長安十二時辰》已不遜色於電影品質。這跟女性向、走社會話題劇路數的衛視劇爆款形成了鮮明對比。
台網劇和網劇發展到今天,各自引領風向潮流的“頭部爆款”從未像今年上半年這樣涇渭分明:“女性向加社會話題”得衛視和熱度,“男性向加美劇品質”得網路和口碑。
衛視的傳統題材例如都市劇、青春劇在網路不一定不受歡迎,但大部分情況下會被當作打破“類型觀眾圈層”比較難的中小體量題材。相對應的是,《長安十二時辰》放在衛視播出能否“打破圈層”或許存在變數,但《破冰行動》的收視表現已經可以看見。
因此, “男性向”不一定只適合付費劇(包括當年《人民的名義》)。只注重“女性向”最多是守住固有的基本盤,要想把流失的觀眾拉回來,就不能不拿出一定的播出時段比例來兼顧“男性向”的需求。
趨勢觀察:新改革、新主流、新風向
(一)新改革帶來新轉型、新主流,但行業復蘇還需時間
在2019年5月29日第八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會議上,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化影視業綜合改革促進我國影視業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要求完善創作生產引導、聚焦影視行業標準等方面統籌推進改革。無論是政策改革還是創作引導,很顯然都意味著平臺播出結構需要重新調整,創作風向也需要重新明確主流。
未來3年都屬於重大宣傳期,新創作、生產、播出的主流已無需多言。以前,一線衛視是節點播出獻禮劇、主旋律劇,偶爾播出正劇、現實主義類型劇,大部分時間播出古代、年代、當代的偶像劇。未來3年應該是節點播出獻禮劇、主旋律劇,平常大部分時間播出正劇、現實題材劇,偶爾播出不同年代背景的偶像劇。
不過要指出的是,影視劇的週期一般都為2年,許多公司的專案已經進入拍攝製作階段,調頭已經來不及,新專案到攝製再到播出起碼要等到明年,還面臨資金短缺的困境。因此,創作上早已經“不冷”,但行業和市場的回暖卻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政策不給予一定時間的緩衝期,導向和審查不能夠輕題材、重內容,影視行業的復蘇可能需要3年。
(二)新轉型帶來新風向、新標杆,“後浪”屬於這三類公司
接下來三年,傳統大公司都會重點轉向“聚焦現實、謳歌英雄”兩大類題材,也意味著這個題材領域很快會成為一片紅海。內容不創新,製作不升級,故事不扎實,人物不立體,還是用傳統套路去做這類題材,就必然是“選題高度重合、故事非常俗套、製作日漸落伍”的死路。
能將主旋律的主題、大眾化的社會話題、觀眾的情懷表達、類型化的創作找到結合點的創作者、製作者,才能脫穎而出,成為未來幾年的“大公司”。
同時,市場劇類型包括偶像劇,雖不需追求“思想精深”,也需要導向正確、時代真實、人物落地,並達到“製作精良、藝術精湛”,才有可能成為新標杆。
這意味著大批所謂組局型、碼盤子型、產業鏈完整型、綜合型的公司(其實也包括這類製片人和所謂的項目經理)都將在市場中被邊緣化,只能存活在平臺及平臺公司之中。因為平臺會把這活幹了,市場公司只能依靠內容能力包括編、導、演的核心主創競爭力去“制播聯合”,這樣的公司都不會太大,基本上都會是“小而美”。
當然,短視頻、互動劇都在興起,最重要的是,代表國劇品質提升、從觀看角度可以一周全部看完的精品短劇集在崛起,可以是男性向、美劇向,也可以是女性向、韓劇向。但這批製作者和創作者都是在互聯網時代長大的新一代從業者,區別于正午陽光這一批創作者,屬於“新公司”,或者說新創作者、新團隊,這也是未來趨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