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陸電影、電視市場經歷多年高成長,開始走向盤整階段。大卡司、大製作或頭部劇不再是票房或收視的保證,而兼具CP值、製作精良、創意中低成本作品,於2018年開年之際異軍突起,漸漸受到觀眾的青睞。若將大陸影視市場比喻由秋入冬之際,台灣影視產業已在極地苦撐長達10年以上。衰落原因非常多,其中主因在2,300萬人口的台灣,電視台無限制開放超過250個頻道,造成有限資本資源分散;而電影產業每年引進超過700部,平均每天首輪電影達50部以上,排擠每年不到20部的本土台灣電影。
而同時期大陸影視產業在資本市場與政策扶植中突飛猛進,屢創新高;台灣電影與電視產業,卻在有限的資本與市場萎縮雙重不利因素下,造成電影、電視製作成本停滯在20年前的製作預算;長期以來台灣電影只能以無市場功能的國際競賽片創作為目標,電視劇只能以複製、貼上概念的偶像劇或長壽劇支撐,競爭力衰退是可預期的結果。
悲觀,是台灣老影視人的痛;但從市場角度來看,這是一場歷史性的淘汰賽。出自電影「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裡的一句名言:「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Life will find its way out.)」;雖然台灣影視產業在眾多不利因素下,創作活力並非因資本市場嚴重萎縮而停滯或消失,我們看到新一代的年輕影視人前仆後繼投入,在有限的資源、悲觀環境中,反而激起尋找更多可能性的機會,學習、實驗各類題材,雖然一路摸石過河,也保存了僅存的微弱燭光。約從2010年開始,台灣新一代影視人在兩岸不斷融合下,在大陸逐漸脫離由演員合作,進階至主創人員合作,學習融入大陸的市場影像語言,如早期的陳國富,至近期的劉若英、陳正道、鄭芬芬、蘇有朋…導演。兩岸成功電影作品也不斷產出,如《我的少女時代》、《那年我們追的女孩》、《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以約2千萬人民幣製作成本,創下高CP值佳績;若以近10年來台灣電影同預算的作品總量計算,在兩岸市場成功率高過30%,加上海外市場收益更是倍數;相較大陸電影作品,不論投入金額高低,資本市場回收率長年低於10%。以電視劇而言,2015年可稱為台灣的革命元年,新一代影視人崛起,作品開始脫離傳統束縛,雖然仍受限於預算、市場困境,但是實驗精神、創作類型化、多風格題材開始出現:
從探討醫療道德問題的《麻醉風暴》、嚴肅法醫的時代題材《落日》、兩岸第一部登上Netflix國際市場的《CSIC 鑑識英雄 第一季》,三部領頭職人戲劇打開沉寂已久的台灣電視劇沉苛,至2016年兩岸首部與HBO合作,創下高收視的《通靈少女》,2017年起陸續爆量《戀愛沙塵暴》、《荼蘼》、《天黑請閉眼》、《積木之家》、《花甲男孩轉大人》… 等多部被熱議並體現市場價值作品,陸續被Netflix收購,而後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創下豆瓣8.2、《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高達9.5,開啟口碑與市場並容價值,重點是以上作品單集製作成本都落於60~80萬人民幣之間。現今大陸影視產業進入嚴寒之際,電視台收益也與全球同步年平均約以10%速度下滑,視頻OTT會員與用戶數成長脫離爆發期,電影因長期收益高風險,造成投、融資方愈趨保守困難等眾多因素,未來市場將以高成本或價低、高CP值作品兩極化發展:傳統上電影以高成本投入,不外乎以高宣發期待爆款高獲利,但是在眾多市場變數因素下,風險也逐步升高,回收日益困難。
電視劇在電視台與視頻獲利未可期下,勢必逐年降低收購價格或分潤收益。
但是二者在院線需求不變、頻道時數不變,作品供需數量維持同樣不變下,最大變數在於觀眾開始分眾化。從2018年市場可觀察,觀眾不再迷信高成本、大卡司、大主創作品,許多物美價廉成為高CP值作品異軍突起,而此趨勢將成為未來市場回收避險優先,獲利其次的主要商業模式,這個趨勢也在2019上海電視節、電影節被暗示勾勒出的戰略思維。價低、高CP值並不等於廉價的低品質,而是去除過去不正常的高價因素,回歸影視創作的本質,就是故事;一個更具創作力、多樣風格、好看的影視作品。相信業界一定能體會「凜冬將至」(Winter is coming)這句話,這是2019年最被關注的HBO自製劇《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的主題,劇中一段經典值得深思:
「當大雪降下,冷風吹起,獨行狼死,群聚狼生。」("When the snows fall and the white winds blow, the lone wolf dies but the pack survives..")從大戰略角度思考,在兩岸同文同種的基礎下合作,將過去低調的融合跨出一大步,提升為深度合拍合作。
就是將各地優勢整合,形成小成本、大市場目標的群聚狼生戰略思惟:以大陸市場為前提,台灣高CP值製作為基礎,兩岸共創創意IP內容,同時調和兩岸四地高性價比演員陣容,聯手合拍開拓全球大中華市場,創造互利共贏新模式。大陸政策上,2018年2月28日國台辦出台的對台31條廣電政策給了明確的扶植,其中關於影視項目的第18條:台灣人士參與大陸廣播電視節目和電影、電視劇製作可不受數量限制。第19條:大陸電影發行機構、廣播電視台、視聽網站和有線電視網引進台灣生產的電影、電視劇不做數量限制。第20條:放寬兩岸合拍電影、電視劇在主創人員比例、大陸元素、投資比例等方面的限制;取消收取兩岸電影合拍立項申報費用;縮短兩岸電視劇合拍立項階段故事梗概的審批時限。在商言商,對台31條並不是優惠政策,而是積極明確的鼓勵、扶植合拍政策。
在凜冬將至之際,兩岸四地合縱連橫狼群策略模式,足以打破寒冬魔咒。先拋開是否爆款不確定因素,以大陸國產電影為例:6,000萬人民幣製作成本仍屬中低價位規格,全年勝出機率低於5%,若加上宣發成本,回收困難度更高。
若是以兩岸合拍視同國產的同等條件下,將擁有更寬鬆、更有彈性的主創、演員比例規劃,以歷史數據推算,每部製作成本2,000萬人民幣的勝出概率為30%,同時建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院線、網路多種發行渠道,即使高宣發,相對獲利機率也提高。
而電視劇、網劇將必須導入國際模式,以年度、季為單位,規劃IP品牌系列、衍生性作品;重要以更具彈性、更寬鬆的合拍政策扶植,製作高性價比作品優勢;戰略以五年以上規劃,將作品生產流程化、年產量固定化目標,加上平台發行模式、商業模式準確,資本市場融資管道更加多元。同時,台灣深諳國際主流市場優勢,從台灣南向政策或大陸一帶一路角度探討,更可輕易打入6.5億人口東南亞市場與國際視頻市場接軌,除了擴大收益基礎,更可成就共同開拓國際市場的深遠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