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
無論是把VR當成「題材」,還是讓它成為全新的「形式」與「載體」進行內容創作,2018年台北電影節就規劃「電影正發生:VR」,讓14部國際VR影片參展。
「面對新媒體世代,連我這個年近半百的人,也去嘗試製作了VR影片。我還是要去面對這個已經在發生的影視音世代,重新去找到新的語法」,台灣紀錄片導演楊力州,在受邀與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TMS)學生分享創作經驗時,談到VR眼神有光。
他耗時10年製作的《紅盒子》在6月於北美首映,紀錄了國寶級布袋戲大師陳錫煌的精湛技藝,但因為陳錫煌本人沒有辦親臨現場、一展手藝,他便首度嘗試設置布袋戲VR模擬操偶體驗,讓觀眾可以身歷其境的看到陳錫煌的操偶實況。
「大家都感覺他好像就在眼前」,隔著9500公里的距離,透過VR卻能讓陳錫煌雙手的動作活靈活現,這帶給他新的靈感。他透露年底將前往南極拍攝,希望這次可以帶上新器材同步進行VR創作,不只讓觀眾看到南極美景,也希望藉帶來「心靈層面」的啟發。
但談到VR創作中,難題是什麼?他認為在VR影像的世界,聲音又顯得特別重要,聲音暗示了你觀看的角度,這是在過去的影像創作中,從來沒有思索過的課題,正因如此,影視教育應該思考這個問題。
「新的技術一來,我們希望學生進入這個領域,他未來身上就有更多可能性,VR就是其中之一」,TMS校長小野表示。學校成立兩年,學生人數約100人,剛剛邁入第3年招生階段,但「實驗教育」相當缺乏師資,而且設備得隨著技術日新月異,不能僅停留在原來的階段,企業的資金挹注就相當重要。
除了攝影棚、錄影棚、多媒體創作室外,讓學生們跨出「VR創作」的第一步,就從人人皆可入門的搭配做起,提供各10台Gear 360全景相機、Gear VR、Galaxy S9+進行直播、拍攝。麻雀雖小,但企業的善意投入,讓年輕的創意與新技術,更有擦出火花的機會。(圖:台北電影節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