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影視合作是近來的熱門話題,大陸頻頻向台灣招手,台灣業者也躍躍欲試,雙方都期待透過密切的交流,為產業帶來更多的刺激。不過,台灣、大陸能否合作是政策上的問題;而後,兩地市場買單與否,才是首當其衝的考驗。
不論大環境怎麼改變,內容永遠是影視作品的根本,因此兩岸合作後的下一步,題材的選擇勢必得審慎評估。不少合拍劇的製作品質精緻,卻因為內容不夠接地氣,最後叫好不叫座。電視劇不同於電影,電視劇的受眾大,觀眾的耐心會被考驗,究竟什麼題材才能夠迎合兩岸文化?是所有業者、創作者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大陸的政策逐步開放,各地方紛祭出惠台政策,包含補助、稅務減免等,也針對影視從業人員提出多項方案。可惜的是,大家都伸出了手要扶植兩岸交流,但真正能落實或者受益的空間還是有限。兩岸文化的不同加上政治的羈絆,縱使大陸有心在文化交流上給予台灣更多的協助,台灣似乎還沒有提出具體可以搭配的相對方案。
最近有幸受大陸廣電總局之邀,參與「兩岸媒體青年創意產業研修交流活動」,同時參加了包含平潭、廈門兩岸影視節以及上海電視節,見習到大陸是如何善用大數據做為產品研發的標準。反觀台灣,缺乏大數據的基礎和雄厚的資金支持,真能藉由最優於台灣的政策中,在兩岸市場闖出一條路嗎?
即使台灣文化部提供各項補助方案,讓更多有創意、想法的單位做出好作品,如去年在金鐘獎大放異彩,由植劇場製作的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家喻戶曉、叫好叫座,令人印象深刻。但每次觀看金鐘頒獎典禮時,卻又不禁感到惋惜,台灣影視圈盛事似乎有些劃地自限。
三金(金馬、金曲、金鐘)是兵家必爭之地,唯獨金鐘獎在許多項目中明令禁止大陸地區人士參賽。不難理解文化部保護台灣業者、創作人的美意,但不可否認地,打開電視,各頻道輪流播放著陸劇、陸綜,台灣原創節目寥寥無幾。其實,台灣電影的經費也遠不如大陸,但在創意上卻是不落人後,假若我們能從獎項上將台灣戲劇的格局拉大,或許能夠刺激市場、注入新活力,甚至幫助優良作品打開兩岸知名度。但在此前提下,也期待大陸當局能將台灣戲劇的排播時間放入黃金檔期,使之與大陸國產劇相互較勁,讓市場反應說話,在這樣公平競爭的原則下,相信更能從多方面促進兩岸影視文化的發展,並共同提升華語劇的地位。(圖:台視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