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陸】
由中華廣播電視節目製作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汪威江領軍,台灣影視業者約50餘人,連日在廈門、平潭參加第10屆海峽論壇影視季,6月8日在平潭舉行「兩岸影視業合作交流研討會」。
台灣影視環境四面楚歌,除了外來劇夾擊、資金不足、人才外流、市場過小、偏重發揚本土文化題材恐難行銷國際市場等窘況,業者形容,現在台灣影視環境萎縮嚴重程度已至「文化國安」層級,向政府喊話提出相關配套措施,以加速推動兩岸影視交流與合作。
台劇長年一蹶不振,汪威江憂心忡忡,認為台灣影視多數作品由於資金短缺,故事題材雖好,但格局受限,以兩岸合拍劇來說,台灣資金不足,團隊主導權不在手上,大陸頂多提供部分台灣演職人員名額,增加個人工作機會,實際對台灣影視發展沒有太大幫助。其二,大陸惠台政策之後,大陸引進台劇數量雖不受限,但賣出版權費不高,對台灣業者杯水車薪。
前八大副總、現任上海恩喬依影視傳媒總經理賴聰筆提到,過去有線台90分鐘的戲賣給無線台播,單集可賣60萬元,現在跌到單集30多萬,內銷價跌了近一半。海外銷售版權費更是緊縮,過去台劇賣大陸版權,單集最多可到近百萬元,現在掉到單集約30多萬,單集90分鐘的製作成本約300至400萬,近年海外賣出的單集版權費最多100至150萬,成本無法回收。
賴聰筆指出,以前製作戲劇沒有一部是賠的,現在打平就不錯了,台灣的電視台經營者有沒有魄力願意先花錢拍戲也有關,「沒有開創怎麼會有新的契機,天上不會掉下禮物,只會掉下鳥屎,經營者不敢衝,人才當然外流」;也有業者說得一針見血,認為台灣人故步自封、不爭氣,國安問題不是只有政治、軍事國防,軟實力不斷喪失更令人憂心。
中天電視董事長兼總經理潘祖蔭直言,由於台灣市場小,許多影視作品現在就像鳳梨、香蕉一樣滯銷,現在在東南亞和東北亞版權也賣得差,因當地播出平台把預算拿去買韓劇。他指出,近期行銷海外最成功的台劇是林心如、張軒睿主演的《我的男孩》,林心如加上金鐘編劇徐譽庭是賣相佳的2大因素,不算廣告收入已經回收,粗估海外版權收益約3000萬元。
台劇未來如何突破重圍?汪威江認為,「我們希望如果能設置放映國片院線通路、電視劇有保證播出平台,如此才能促進台灣影視產業發展」。超人睿奇製作公司董事長顧超表示,多數人說的接地氣指的是市場,「我們自己有沒有了解大陸市場的思維很重要」。
顧超投資製作的《鑑識英雄》題材創新,第2季拍完後也剪接出符合大陸觀影需求,目前在大陸的版權詢問度非常高,他樂觀地認為,台灣影視的CP值高,有創新題材還是優勢;賴聰筆也認為「好的故事內容」是作品成功的不二法則,許多投資方喜歡用高流量明星,但失敗率幾乎達7成,當初他在台灣打造終極系列就顛覆這樣的製作模式,除了大膽啟用新人,加上故事新穎,因此成為華人圈年輕觀眾至今喜愛的奇幻偶像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