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電影產業的投資機會這個題目而言,我不一定非常適合探討。但出於對行業發展、成長的責任心,出於對共同未來的殷切期待,我在本文中將坦率地分析問題,就事論事,並不針對任何人、任何機構,我相信這種分析是有建設性價值的。
觀眾現狀
說到中國電影產業的投資機會,我想到的第一個問題是:投資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可能有人說,這還用問嗎?當然是讓資本獲利了。那麼我想換個角度問:能獲利的就值得投資嗎?就電影而言,我覺得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那麼,究竟什麼才值得我們有所為呢?
能給大眾帶來歡樂、感動或思考的作品,能有益於社會進步、有利於民眾福祉的企業或專案都是值得有所為的!我非常讚賞韓國電視劇《商道》中的一句臺詞:賺取人心比賺取金錢更重要。
2016年,中國電影票房457億元,與其他領域相比,規模並不大,但因為是娛樂產業、因為有明星,所以這個行業話題度高、曝光度高。也正因此,投資電影行業是投資界的熱門話題,當然,在這個行業的明星屬性之外,投資電影還有著高成長的可能,也有一些人出於非常個性的考慮,比如提高曝光度、滿足追星感等等目的。
人們經常感到不解的是,明明電影產業投資的風險極高,為什麼投資人仍然趨之若鶩呢?我猜是否因為許多人認為電影投資某種程度上帶有賭博色彩,投資人的心態是:如果賺就大賺,如果賠就當玩兒個痛快。
那麼,電影市場,這個被投資界熱捧的領域,真實情況到底如何?
我們先來看這個市場的消費者,中國是14億人口大國,但電影人口(指買電影票的人群)占總人口的比例並不大。
第一個判斷:我估計中國14億人口中電影人口最多3億左右。判斷的依據是:中國最大的電影票務平臺貓眼歷年積累用戶達到1.3億人,因為幾乎絕大多數人都是買兩張票,所以通過貓眼看電影的人約為2.6億。貓眼的年度銷售量占總票房的40%,我們當然不能簡單地用2.6億除以40%,從而得出總的電影人口。一方面40%是銷售額而不是票數,另一方面在貓眼買票的人絕大多數也會在其他平臺買票。考慮到電影人口不通過貓眼買票的人數不多,所以我估計總的電影人口在3億左右。這也可以通過另一個資料來參照,2016年觀影人次13.74億,假如一個人年均消費4次,也差不多是3億多人(美國的資料就是人年均觀影4次)。
第二個判斷:這3億人群中,經常消費電影的人口(年均消費10部電影)最多5000萬。依據是:中國2016年只有9部電影過10億,其中6部是國產片。一部10億票房的電影的觀眾大約是3000萬人次(通常一部2D電影的平均票價在30元左右),假如一部電影票房過了10億,我們可以判斷,電影的主流消費人群基本都去看了。因為只要有爆款,主流消費者一般會去消費。2016年6部過10億的國產片是:《美人魚》34億,《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12億,《湄公河行動》11.8億,《澳門風雲3》11.2億,《功夫熊貓》10億,《盜墓筆記》10億。可以發現,除了《美人魚》,其他多數在10億上下,有些觀眾還會重複消費,因此,我判斷經常消費電影的人口不到5000萬。
與我這兩個判斷相佐證的是微博電影資料。今年初,微博電影發佈了如下資料:
電影興趣用戶為1.2億人口。男性占比42%,女性占比58%。80前,3%;80後,18%;90後,34.3%;95後,32.5%;00後,11.8%。
行業現實
我們再來觀察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
第一個現象是,我們民族近些年缺乏對專業的敬畏之心,缺乏專業精神。比如,以前文學繁榮時,中學作文寫得好的人想當然地認為自己可以當作家,現在電影火了,好多人都來當編劇了,因為缺乏寫作專業訓練,所以中國劇本的總體水準不高。
以寫作為職業的人如此,民間如何呢?更要命。許多有表達熱情的朋友都自認為能寫出天下第一等的電影劇本。比如各種場合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我想寫一個劇本,一定大火。我要是當導演,一定能匯出最好的電影。我就想,你憑什麼呀?難道你是不世出的天才?你怎麼不說你能當外科醫生呢?說到底,是缺乏對專業的敬畏態度。
第二個現象是,我們商業電影的積澱時間比較短暫。因此,中國商業電影的人才積累、對商業電影的認識都是比較薄弱的。
第三個現象是,我們這個民族愛讀書、愛學習的人少,靠天分、耍機靈的人多。許多人不是在巨人的肩膀上前進而是從頭開始。
而另一個問題是,隨著文化產業的升溫,電影成了投資的熱土。資本在促進電影健康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作用,比如野蠻人的入侵。
我所謂的野蠻人,是指攜資本的力量想掙快錢的人,他們不屑于產業建設,只關心圈錢圈專案圈人,只關心挖牆腳,幻想在短時間內獲取暴利,為此,他們不惜破壞價值觀念、不惜破壞遊戲規則、不在乎行業的未來。他們買大IP,攢大陣容,花鉅資製作,溢價賣出多數投資權,不論票房如何,他們或者不賠或者未上映已經賺了,而投資人往往血本無歸。
以2016年的市場為例,有意思的是,許多想掙快錢的項目反倒賠錢了,人們說這是趁火打劫者被市場打劫了,市場顯示了公正的力量。
商業回報
中國電影市場的總體回報率是偏低的。
我一個朋友說,別的行業是二八法則,但電影行業是2%對98%法則。其實他說的有道理。
首先看單片收入:2016年中國電影立項3742部,完成772部故事片、49部動畫片,共821部電影獲得龍標,國產片總票房266.63億元,如果算平均數的話,每部電影的票房才0.3億元,當然我們在考察整個行業時可以以這個值作為參考。但實際上,是不能這樣計算的,因為許多電影就沒有公映,821部電影中,公映的電影是376部,不到一半。公映影片的單片平均票房0.71億元。可以比較一下進口片,進口片88部,總票房190億元,單片票房2.16億元。國產片單片收入相當於進口電影的三分之一,還是很低的。
其次看盈利情況:有個非官方的統計說2016年總共不到40部電影盈利,我不知道他們怎麼得到這個結論的,因為很少有人說自己賠錢了,而且事實上有一些協力廠商買單的未公映影片也確實賺了。我猜這個統計可能僅限於由票房資料來推測的,但是你無法準確知道每一部電影的成本,因此這只能是一個大概的參考資料,也許能說明問題。
再看投資回報,因為行業資料不透明,我們無法準確地瞭解整個行業的投資量,不妨做一個假設。假設821部電影每部的成本(含製作和宣發)是1500萬元,這個數字被認為是中低成本,一般能公映的影片多數是高於這個數字的,一些大片單片就數億元的投資,當然還有許多影片可能只有幾百萬元的成本,因此這個中間數純粹是我假設的。按照這個假設,計算出2016年國產片總投資123億元,2016年國產片總票房266.63億元,通常情況下,票房的約三分之一是投資方的收入,那就是約89億元,也就是說,123億投資換回89億回報,這麼假設下來,2016年國產電影的總體投資是虧損的,而且虧損面不小。
以上三個角度觀察,都可以得出結論:電影投資風險非常大。
再來看2017年一季度資料,一季度票房135.6億元,同比下滑6.45%。
很多人由此對近期市場持悲觀情緒,我個人覺得,其實目前的電影市場是正常的、良性的,不要因為緩慢增長甚至負增長而對未來失去信心,中國電影市場不正常的因素較多,現在的低迷其實是擠壓泡沫的過程,肯定有痛苦。我和幾個朋友在2016年夏天曾經預測,2016年已經低迷,2017年電影行情應該繼續低迷,也許2018年、2019年會出現改觀。
從產業的整體面來看,確實寒意陣陣,但事實上,這個市場的另一面是非常溫暖的。
仍然先從消費者角度考察,不管怎樣,首先,我們有3億左右的全世界最大的觀影人群,一旦觀影熱情被持續點燃,能量巨大。這也讓全世界同行對我們豔羨不已。
其次,社交媒體的出現推動了這個行業的轉變。在社交媒體出現之前,左右一部電影口碑的是精英是意見領袖,觀眾口耳相傳的口碑不是沒有,而是在公開的媒體上看不到。當社交媒體出現後,左右一部電影口碑的不再是精英不再是意見領袖而是普通大眾,是每一個普通觀眾,這個時候,藝術消費進入了民主時代。
一部電影,不論陣容多麼強大,不論小說IP多麼強大,主要能吸引到第一天的觀眾。今天,左右一部電影命運的就是觀眾的口碑,當電影上映後的第一時間,觀眾的評價已經傳出,電影的命運已經確定。
為什麼2016年那麼多電影鎩羽而歸,就是因為觀眾口碑。
現在,我要說,金杯銀盃不如觀眾的口碑,商業電影不僅有標準,而且不止一個標準。拋開各個平臺不公開的後臺資料,就大眾隨時能看到的至少有兩個公開的標準,一個是票房,一個是口碑。
最近《摔跤吧!爸爸》讓許多人深思,這部完全靠口碑在中國市場實現完美逆襲的印度電影,打破了中國電影許多思維定式:什麼必須為九零後零零後量身定做、什麼電影片長最好別超過120分鐘、什麼主演一定要顏值高、什麼最好別碰鄉村背景等等。其實,電影是藝術,不是公式,法無定法,合適就好!
另外,許多從業人員都對電影有熱情有夢想,他們願意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提高國產片的品質和口碑。尤其近年隨著電影熱,許多年輕人加入了這個行業,他們給中國電影帶來了活力和新氣象。
同時,許多其他行業的精英、資金也源源不斷地湧入電影行業,將給這個行業帶來新的理念、模式、甚至作品,他們將與電影界原有從業人員共同推動中國電影的進步。
行業未來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這個行業的未來,我們寄望於以下幾個方面的良性發展。
1、真實票房
偷票房在中國是不爭的事實,電影界的共識是,每年至少有百分之十的票房被偷沒了,一些專業人士判斷,2016年的真實票房其實早就超過500億了,資深發行人士私下說,真實數字可能比百分之十還要高。
他們說的偷票房指的是電影院以各種手段隱瞞票房收入並據為己有的現象,這其實無異於偷盜,但目前的法律並不支持這種判斷,以至於當片方維權時即便證據確鑿也對影院無可奈何。熟悉電影發行的人都知道,有偷票房的,有長期賴帳的。
官方正在加強對偷票房現象的打擊力度,2017年3月21日,電影主管部門對326家瞞報票房的影院實施了嚴厲處罰,其中126家需停業整頓,所有違法影院必須限期向片方返還截留片款。
人們期待著一個真正公開透明市場的出現,那麼,電影票房立刻會大幅增加,因為水下的部分露出了。投資人的利益也就得到了保障。
當然,因為中國特殊的國情,徹底杜絕偷票房仍然任重道遠。
還有一種偷票房是指將同檔期的甲片收入偷給了乙片,假如乙片發行方給予電影院的獎勵比例高於甲片,則電影院就有動力偷票房,但這個票房並沒有消失而是計入了乙片的票房。打擊偷票房,應該不僅限於行業約束,還應有相應的法律環境,小偷小摸都可以入刑,為什麼成千上萬地偷票房反倒沒有刑法約束?
2、單銀幕產出的提高
截止到2016年底,中國內地影院超過7600家,銀幕數為41179塊,平均單銀幕年度收入為110萬元,平均單銀幕日收入為3000元,按照單銀幕日放映6場計算,單銀幕單場收入才區區500元。
這個數字是非常低的。但現在各地投資影院的熱情不減,銀幕數量還在增加,如果能提高單銀幕收入,則總體票房的增長還是非常可觀的。
但實際情況是,至少連續三年來,每年電影票房的增量主要是由新建院線帶來的,那麼我們也可以認為:舊院線的潛能仍有待挖掘。
還可以做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資料比較,2016年,中國電影銀幕數占全球總銀幕數的27%,但中國電影票房占全球總票房的17%。這兩個比例太不匹配了。
我這樣看這個問題,發展水準低某種程度上可能是好事,因為留給未來的發展空間足夠大。
2016年中國觀影人次13.74億,第一次接近人均年度觀影1次。美國是人均4次。
隨著中國電影工業的成長、電影市場的發展,未來會有兩個數量的增長,一個是觀影人口的增長,一個是觀影人次的增長,這都將大幅提高總票房。
3、電影整體品質的提高
當前電影市場整體規模偏低、市場景氣比較低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國產片的平均水準低於觀眾的期待。今天,電影已經是投資熱土,各個領域的資金、人才都在彙集進來,中國電影新人在迅速成長,老人也沒有完全退出舞臺,大家通過共同努力,一起提高電影的總體水準,讓觀眾對國產片有信任感,則票房會大幅增長。
4、電影相關產業的發展
美國電影收入總體上38%來自票房,其餘來自各種版權銷售、點播分賬收入,衍生品收入、電影主題公園等,而中國電影市場化程度偏低,目前還高度依賴票房。
但我們也看到了一些喜人的現象:2016年有一部電影的互聯網版權費達到了八千萬元,相當於2.4億的票房;還有一部票房1億的電影,因為植入廣告收入較多,利潤竟然超過8000萬;一批非常有想像力、藝術創造力的設計師開始進入電影衍生領域……
中國電影正在高速成長,產業鏈的其他環節會逐漸形成,這個產業會越來越壯大,千億票房絕對不是夢想!
重要的是,應踏踏實實將注意力集中在影片品質上,徹底放棄賭博心態。
至於未來的投資方向:重視人工智慧的投資機會,人工智慧將給電影業帶來革命性影響。我認為當智慧型機器人可以當編劇、可以當導演、可以當剪輯師,其作品應該是水平線以上的。有人說,智慧型機器人水準再高也沒有靈性。那麼我想問:所謂靈性究竟是什麼?雲、山、水、花草都沒有生命,我們為什麼會覺得它們有靈性?因此,靈性不是生命物種的專屬權,靈性是觀察者的內心感受,是人類賦予給雲、山、水、花草的,於是,問題來了,你怎麼知道人類就一定不能從機器人作品中看到靈性呢?
開心麻花總裁:中國電影業普遍虧損 資本賭徒橫行
重視細分市場的投資機會。其實,一個均衡的、常態化的市場,是應該有商業小片、藝術電影的生存空間的,因為有市場需求。同時,藝術的發展無論類型、風格、理念都需要多樣化,只有多樣化,才會有創作的繁榮。在此之前,未雨綢繆,應注重在小眾影院、小眾作品、人才培養等領域的投資機會。
重視闔家歡動畫片的投資機會。重視VR、AR技術創新的投資機會;重視電影衍生產業的投資機會。
當然,最應該重視的是人才培養、教育的投資機會。中國電影目前最大的困境就是缺乏足夠多的專業人才,圍繞電影產業鏈的人才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有人願意付出長期的時間成本,踏踏實實去培養人才,不僅可以獲得豐厚的回報,而且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