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文化會議於9月2日登場,在為期兩天的議程當中,六大議題透過集思廣益,均獲得可觀、可喜、可佩的總結,文化部長鄭麗君亦承諾將其納入文化白皮書,與各部會、地方政府及民間團體協力推動。
全國文化會議前3屆分別於1990年、1997年及2002年舉辦,屆距均僅5至7年之譜;本屆係睽違15年後再度召開,關心國家文化發展者猶如大旱之望甘霖,殷盼之深、期許之切,已非文化部門的「治理文化」層次所能滿足,而必須升格至「文化治理」層次。
筆者有幸躬逢盛事,自當知無不言;惟此次會議議程緊湊,亦難免有未能言無不盡之憾。故於會後藉《影響》電子報一隅,再興建言。
如欲使我國成為文化大國,筆者以為首須建立文化政策的「天花板」與「樓地板」。
文化政策的天花板,係指我國在文化政策的推動上,「文化部長」應獲得「文化總統」全力支持,亦即鄭麗君部長所稱,文化治理融入國家整體發展。
文化政策的樓地板,則是盡速通過根本大法的《文化基本法》,為國家文化總體發展打造扎實的基礎。
而在落實全國文化會議結論與共識上,鄭麗君部長在閉幕式代表政府提出總結回應時表示,未來政府文化施政將從幾個不同面向開展,希望催生藝文發展和文化產業的生態系,把文化生態復育起來,並積極創造台灣文化與國際的連結,世界的座標中定位。
此外在資源方面,蔡總統表示行政院目前已組成跨部會的文化會報,逐步增加文化預算;鄭部長也透露,政府已經首次把重建藝術史納入國家預算。
我們極其樂見文化建設的向量明確化、文化施政的能量擴大化,但仍須提醒有關當局,強化實踐力為提升文化力的根本關鍵。以國家振興文創產業最重要依據的文化統計與調查為例,而這也正是《影響》電子報創刊伊始,所積極著力之處,但此項倡議雖列入第一屆全國文化會議實錄,卻遲至2012年方有規模性的預算編列。
睽諸歷屆全國文化會議,所獲致之結論均成為當時文化部會之施政方針,例如第1屆會後的社區總體營造概念成形、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成立,第2屆會後的文化白皮書制定,第3屆會後的地方文化館、文創產業全國5大園區設置。
《論語.八佾》有云:「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期待本屆會議之後,文化部門掌握重點、創造亮點,使台灣的文化軟實力放諸四海皆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