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
2016年暑期檔電影《寒戰2》票房飄紅口碑不俗,但上映版本引發了一些爭議。原來該片在香港只上映2D版本,在內地成了3D版本,由於兩種版本存在著不小的價格差距,此舉被網友質疑純粹是為了票房所為。同期上映的動畫電影《大魚海棠》也被製作成3D版本,雖然畫面效果尚可,但也被質疑3D技術毫無必要。
2009年《阿凡達》在中國掀起一股3D電影熱潮,不少片方打著3D旗號進行宣傳,在電影市場中通過使用「偽3D」技術,讓票價翻倍,也讓消費者在這個誤區里越陷越深。自2010年以來,國產3D電影呈現井噴態勢,到底有多少電影是「偽3D」?觀眾是否會心甘情願為其買單呢?
「偽3D」概念是否存在? 觀點莫衷一是
最近一段時間,《大魚海棠》、《寒戰2》以及之前的《澳門風雲3》、《葉問3》等電影,在內地上映時統統是3D版本。於是一場爭論隨之而來,國內許多電影到底是不是「偽3D」?
2015年的時候,關於國內3D電影就有討論。3D是電影的一種拍攝製作技術,為了配合故事情節,為更好地講故事而採用的拍攝方式。業界有人提出「偽3D電影」,主要是指「多快好省」的3D轉制,與3D攝影機和3D系統實拍相比,效果呈現便無法得到保障。實際上,很多國產電影3D效果一般,也是因為3D影片都是由2D電影轉製成3D。
影評人姜伯靜在評論中提到加拿大製片人Paul Becker和中影后期主管負責人張福志的觀點,他們認為沒有「偽3D」,只有「好3D」和「壞3D」的區別。加拿大Gener8執行製片人Paul Becker認為:「我們談論的其實不是真3D或假3D,而是質量的問題。」
3D電影助推票房 片方影院收益不菲
3D電影為何能在市場火爆?究其原因,高票價帶來的收益不僅能讓製片方與發行方分享,更能惠及影院和院線。據悉,按照國內現行的分帳比例模式,影院及院線提留的票房收入比例為57%,而製片方和發行方通常拿到的比例為43%。在高票房收益的誘惑下,有3D版本就不放映2D版本,這也促成影院和片方之間的默契。
業內人士稱,「轉制相對不高的成本,卻能為片方帶來更多的收益。3D電影的票價高,對於片方和電影院來說,上映3D版本能帶來更多的票房。」根據藝恩智庫的數據顯示,3D電影《美人魚》在國內的平均票價約為36.6元,《寒戰2》平均票價約為36.4元,而2D版本《老炮兒》的平均票價為31.5元。按照5元的票價差額來計算,如果《寒戰2》國內的觀影人次每超過千萬,3D將多帶來超過5000萬元的票房。
特效觀影是趨勢 國產3D爭相上映
觀眾看電影除了關註明星陣容和劇情,特效也是一個重要選擇要素,因為3D電影看似高端,所以其視覺特效容易吸引觀眾。2010年第一部國產3D影片《蘇乞兒》上映,此後,《龍門飛甲》、《畫皮2》、《富春山居圖》、《四大名捕2》、《一步之遙》、《狼圖騰》、《澳門風雲3》、《葉問3》、《寒戰2》等電影爭相效仿。
有網友說,「明明只是一部2D電影,加了幾個3D鏡頭就成3D的了」。還有網友稱,「2D電影《泰囧》、《心花》因為票價低,看的人多,照樣拿票房冠軍」。在豆瓣上,《寒戰2》被吐槽「警匪片非要做成3D圈錢,毫無誠意」,《葉問3》也被網友評論「沒有3D的必要」。目前,《龍門飛甲》和《畫皮2》是為數不多受到好評的國產3D電影。
美國、日本、英國、法國等國家的電影市場,3D銀幕占比不到20%,院線對3D片源需求不強烈。相比而言,中國的影院大都配置3D銀幕和放映系統,觀眾對視覺奇觀興趣不減,3D電影頗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