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兩件與電視業有關的事,曾引起娛樂圈的震動:章子怡擔任《中國最強音》導師,周迅接拍電視劇《紅高粱》。這是她們的親民姿態,還是電視復興?許多人相信,是因為後者。
電影與電視之間,有隱蔽的等級。對演員來說,電影,似乎是一塊高地。有人比較幸運,一開始就置身這塊高地;有人借助電視立足,始終在等待華麗轉身的機會,寄望於某日能夠衝上高地,實現個人職業生涯的飛升。
這種轉身的機會,有時靠個人際遇,有時靠時勢。就像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無線培養出的明星,集體轉向大銀幕,只因香港電影開始起飛。而前兩年,曾有若干電視劇演員,先後放出宣言,今後將減少甚或拒絕接拍電視劇,也只因為,華語電影,進入王晶所說的「電影黃金十年」。
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是黃奕和林峰。他們都在2011年前後,以破釜沉舟的語氣,斷掉了自己與電視劇的千絲萬縷。給他們職業動向做註腳的,是一則廣為流傳的新聞:艾瑞諮詢的電視機開機率調查顯示,過去三年,北京電視機開機率從70%下降到30%。儘管艾瑞傳播後來出面澄清,說他們從未發布過電視機開機率數據,「正確的數據是CTR發布的如下數據,2009到2012年,北京晚間電視機日均開機率從32.5%下降到31.5 %」。但假新聞有真實的心理依據,在人們看來,電視已經步入漫長的黃昏,衰微是遲早的事。網絡時代,人們很願意說狠話,斷言從書籍到電視到超市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消亡的位置上。
其實,真正進入黃昏的,是從前概念上的電視和電視機構,現在當我們談論電視時,其實是在談論「新電視」——新的播出方式,以及新的觀看體驗。復興的不是電視,而是這種新電視。
所以才會出現那種情形——第63屆艾美獎,獲得迷你劇集最佳女主角的是凱特·溫絲萊特,導演是著名電影導演陶德·海因斯,獲得最佳男配角的是澳大利亞影星蓋·皮爾斯,獲得劇情類最佳導演獎的是馬丁·斯科塞西。所有出現在提名和獲獎名單裡的作品,更像是電影,《廣告狂人》、《傲骨賢妻》、《甘迺迪家族》的投資規模和製作的精良,絲毫不比同類電影遜色,讓人想起HBO有線電視臺的口號,「這不是電視,這是HBO」——這不是那種膚淺的、速食式的、過目即忘的影像製品,這是一種高於我們印象裡的電視劇產品。在容量上,很可能已經超過電影;在氣質上,甚至比電影更深沉。
甚至可以說,4G時代的到來,未來將不會有電影電視、網上網下的區別,只有內容質量的區別。
讓·柯克多曾說:「電視是家裡的一個幽靈」。未來,家裡或許還有那個幽靈的位置,但那個幽靈,已經不是以前的那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