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的北京國際影視展,大約相當於影視交易會,主要是各個影視公司把自己的新電視劇帶過去展示供購片方諮詢。影視公司買了展位就可以領取工作證讓員工進去,記者也有相應的媒體證件可申請,但若有單兵散戶想進去瞅一瞅,不好意思,門票1200元一位。
當下國產電視劇熱錢洶湧、產量驚人,作品已趨癲狂怪異,從業者看似風風火火,其實和觀眾一樣渺小。所以駕駛著產業大機器越跑越偏的,到底是誰呢?
婆媽劇主要「玩概念」
今年投資過億的《楚漢傳奇》、《精忠岳飛》都沒有太好的成績,不知道是不是有負面榜樣的示範,影視展的新劇裡看不到極盡奢華大製作,倒是雞毛蒜皮的家庭情感劇熱火朝天地繼續著。《老媽的三國時代》請了蔡明出馬,「婆媳大戰」四個字仍然是賣點,劇情梗概「典型」到俗套:出身豪門的婆婆和來自農村的丈母娘帶著城鄉差異性格大鬥法,兒女在鬥法下昏頭戀愛,買房等矛盾催化劑必不可少。
相比前幾年家庭鬥爭已經變態化處理的「婆媳劇」,現在的新劇不只瞄準婆媳關係,更是讓長輩深度介入戀愛和婚姻,把八卦論壇熱議的都市性格和情感模式一鍋燴,試圖製造所謂的「世相百態」,但匠氣和臉譜化總是難免。張萌和任重的都市劇《敢愛》裡,為子女戀愛當絆腳石的媽媽在片花裡一直磨叨房子車子票子,普通觀眾閉著眼睛都能把她的台詞順下去。
與其費工夫琢磨台詞和劇情,不如輕輕鬆松造個概念。《家有一老》號稱「首部聚焦養老話題電視劇」,《雙獨家庭的奢侈品》則標榜自己是「關註二胎話題」,沙溢胡可兩口子演的育兒劇找到的噱頭是「兔爸虎媽」。婆媳劇鼻祖編劇王麗萍(代表作《婆婆媳婦小姑》、《媳婦的美好時代》)在這股都市情感劇大潮中稍有新意,她的《我家的春秋冬夏》不是讓長輩幹預孩子的感情,而是四個孩子一塊兒乾預父親的黃昏戀。
都是兩代人一塊兒過日子、談戀愛爭財產、雞毛蒜皮磕磕絆絆,大同小異的都市情感劇卻頂著五花八門的概念招徠觀眾。想起有位香港導演曾經這麼告訴我:「現在大陸電視劇賣的不是演員、不是製作、不是導演,是概念和題材。」
偶像劇最好是古裝
于正在《笑傲江湖》裡率先用了絕對年輕的演員陣容,寧中則跟嶽靈珊看上去差不多大。于正認為自己用這麼年輕的演員演師娘是為了「全面養眼」。也許于正的審美影響了整個行業,新拍青春劇裡的成熟角色也年輕貌美,全劇都找不出一條皺紋。《少年神探狄仁傑》裡,演狄仁傑的是黃宗澤,元芳是馬天宇,武則天是林心如。
張紀中的金庸系列剛拍了沒幾年,《天龍八部》和《鹿鼎記》都要出2014版,兩部戲的女主角都是1988年出生的張檬。在老劇新拍「青春版」序列裡的還有《四大名捕》、《京城四少》。青春偶像陣營裡自然少不了唐人影視,除了萬眾矚目的《步步驚情》之外,唐人還有新劇《仙劍奇俠傳5》、《夢迴大清》、《秦時明月》,展位上赫然有清朝男女服裝各一套,古裝青春偶像劇的定位非常明晰。
江山代有才人出,演員更新換代最正常不過。但觀眾總有「演員太過年輕」的感覺,一則微整形發達,男女演員不論老少都「青春永駐」,少了點真實;二則演員們表現不盡如人意、也未能達到全民風靡的影響力。例如林心如們演技和戲路並無根本突破,再腹黑的角色演起來還是偶像劇的塑膠模特味道,觀眾無法入戲;又如「新王語嫣」張檬,不僅和李若彤有差距,其辨識度和劉亦菲相比也低了不少,觀眾只覺得面目模糊而未被驚艷,空留「新人」印象。
印象最深的新劇海報是《情定三生》。因為演員表是這樣寫的:「領銜主演:張萌(女一)、楊蓉(女一)」。在這樣的署名方式面前,爭排名的《畫皮》劇組頓時檣櫓灰飛煙滅。
女明星在乎排名不是新鮮事,1963年李翰祥要導《七仙女》,樂蒂計較誰的名字排在演員表第一個的問題而罷演。絕代佳人樂蒂尚對排名如此執著,況如今心浮氣躁的小明星乎?一圈影視展逛下來,腳都斷了,但是容貌氣質過硬的新人女主角一個都沒尋到,所以奉勸女明星們一句,實力不到位還糾結排名問題,排到了「女一號」也是步「冰雪薇甜」(白冰、韓雪、甘薇、景甜,公認四個沒有實力卻屢屢當女主角的人)的後塵。
雷劇續集拍不停
去年最好的國產電影《萬箭穿心》被改成了電視劇版,但是味道已經大變。片名定為《親愛的》,主題變成了「兩段情史,一世糾葛」,刻意削弱了主人公的悲劇色彩,人物刻畫充滿誇張的喜感。演李寶莉的是閆妮,丈夫還是知識分子馬學武,另一個男主角不是混社會的建建,而是工人鄭堅,三個人要糾纏30年。其實製作方完全不需要花錢買方方的原著,自己重起爐灶寫一部《漢正街爆笑三角戀》,觀眾絕不會發現這故事脫胎自《萬箭穿心》。小說電影版口碑極佳觀者卻寥寥,大概是製作方決定大刀闊斧改出個「都市情感喜劇」的原因。
業界奇葩《抗日奇俠》開了「抗日雷劇」的頭,跟風者越玩越過火最終導致總局對此類劇集下了整治令。現在,出品方「熱麥國際」的新作是抗日又不是抗日,叫《抗倭奇俠》,講述明朝嘉靖年間東南沿海民眾抗倭的故事,既繼承了自己最擅長的業務又不與總局命令相衝突,簡直神來之筆。該劇主創在發布會上宣傳自己的戲是「娛樂性強看著不累」,我猜這就是「雷」的代名詞吧。
最勵志當屬劉曉慶和張衛健。《隋唐英雄》第一、二部劇情連篇累牘邏輯混亂改編也驚悚,但收視高是硬道理,因此製作方「長城影視」快馬加鞭地拍了第三部,「永遠的尹雪艷」劉曉慶演的是妙齡突厥公主阿史那燕,以美貌翻雲覆雨推進歷史進程;身材不高的張衛健一口氣演了魁梧癡漢程咬金、程鐵牛父子兩個,時而賣萌時而怒目圓睜。光看海報和片花已經預料到第三部會招來多少「雷人」的責罵,劉曉慶、張衛健馳騁電視劇戰場多年,老套的招數依然奏效。
所謂雷劇,十有八九都是高收視,演員和製作班底都會不斷有續作推出。出演《天天有喜》而被稱為「雷劇女王」的穆婷婷有《劉海戲金蟾》、《新濟公活佛》、《土地公土地婆》三部新作,發展速度驚人。「雷劇教父」簡遠信(代表作《活佛濟公》、《百萬新娘之真愛無悔》)接著要拍《八仙前傳》和《封神英雄榜》,還在展覽場館外最顯眼的地方買了海報位置給新劇打廣告,自己的大頭赫然佔據了三分之二的篇幅,下書霸氣外露的四個大字「收視為王」。這景像大概就是大陸電視劇生態最好的標本。
行業頑疾依然難除
展會上,財大氣粗的影視公司都精心佈置了展位,大螢幕大海報闊綽得很,TVB的展位則簡單到了寒酸的地步。但是方寸之地居然吸引了各個展位的工作人員圍觀,因為他們找了20多位藝人一起站在臺上亮相,架勢好比小台慶。TVB這次強調自己發力,改革姿態明顯,重點推介自己的公司TVBC(翡翠東方)。市場壓力下,TVB對藝人的嚴格管控有所緩解,佘詩曼在發布會上大方說自己現在有很多在大陸工作機會,自由度很高。
好像已經不用描述港臺影視界如何「北上淘金」,大陸電視劇處處可見港臺班底的身影。我在場館外遇到一個台灣女人,用極快的台灣國語夾著生硬的北京話聊天:「他說原來的本子有問題,那好啊,我就找好萊塢編劇幫忙啊,他還是不滿意,可是idea這個東西……」他們已經熟練地明白「本子」一詞所指,知道橫店的遊戲規則,甚至愛上吃川菜。港臺味的普通話是他們的終生印記,但是京城影視圈的口頭禪永遠會補進他們的話語體系,英文還是不能撂下的,動輒蹦英文和提及好萊塢,都是格調極高的。所謂文化融合,大概就是如此。
大陸電視劇市場巨大,常常被稱為「人傻錢多速來」。港臺乃至國際同行源源不斷地進入這個市場,已經到了觀眾都覺得這現像不再新鮮的程度。但影視劇質量始終徘徊不前,外來的和尚也治不了這頑疾。
快離場的時候才發現《北京人在紐約》還在出售重播版權。看著熟悉的海報竟然有點傷感:呀,我們還有過這麼精品的純國產電視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