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1月,馬來西亞政府實施了新的影視製作激勵措施,希望借此吸引更多國內外的影視製作公司在本國拍攝電影和進行後期製作。
據悉,這一規定面向故事片、動畫片、紀錄片,也包括電視節目和廣告等。馬來西亞國家電影發展集團稱,國內外影視公司在該國拍攝和製作時的支出,經過審計後都有可能獲得30%的現金返還。不過,要申請現金返還,本土電影製作的最低支出限額是80.6萬美元,外國電影的最低支出額則是1660萬美元。此外,其他頗具吸引力的財政激勵還有馬來西亞資訊、通訊和文化部提供的3800萬美元創意產業基金,通信與多媒體委員會提供的3300萬美元創意產業發展基金,以及6500萬美元的「我的創意與商業風險」基金等。這些財政支持適用于馬本土公司,也面向國外的合拍合作夥伴,但需要本土合作方提出申請。
實施影視製作相關激勵政策有助於推動國際影視製作流向本國,促進本土電影產業的發展和本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名目繁多的稅收優惠政策是吸引國內外影視製作團隊的一大利器,在這一方面,很多歐洲國家都不甘示弱。法國自2009年推出《國際影視製作優惠退稅政策》以來,共有53部電影享受到這一稅收優惠政策,在法國的消費總額達到3.14億美元。面對70%的法國大製作電影在其他歐洲國家拍攝的現狀,法國議會又於2012年底通過了一項提高影視稅收優惠比例的動議。之前,國際電影製作團隊在法國的支出達到100萬歐元(約合135萬美元)時,即可獲得20%的折扣,折扣的最高限額是510萬美元封頂。根據最新動議,這一折扣的最高限額可能提高至1290萬美元,且住宿費用也列入了支出範圍之內。同時,本土電影的折扣最高限額也由120萬美元提高到了510萬美元。
二戰之後,加拿大以其壯美的自然景色、古樸的人文景觀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吸引著美國大量的影視業巨頭前往拍片,瑪麗蓮·夢露主演的《大江東去》、史泰龍的《第一滴血》、《X檔案》等都是在加拿大拍攝的。然而,近些年來,由於成本增加等種種原因,加拿大在美國電影人心目中的「首選取景地」地位有所動搖。為此,加拿大聯邦政府和各省政府制定了《加拿大電影電視製作稅收返還條例》、《加拿大電影電視製作服務稅收返還條例》等許多促進當地影視製作和服務產業發展的激勵和優惠政策。為了突出本地優勢,加拿大各省之間還展開了更多有關稅收競爭的「窩裡鬥」,有的省根據自身情況追加了諸如離開省內大城市一定距離進行影視製作可享受額外稅收減免、兩年內連續製作第三部影片可享受更高比例減免之類的特殊優惠。如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從2008年起實行影視業稅收優惠政策永久化,主要內容是對本地影視公司的稅收抵免比例由合法安大略省居民人工費用的30%提高到35%,同時還將商品服務稅的稅收抵免比例由合法安大略省人工費用開支的18%提高到25%。
現如今,隨著影視產業影響力的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吸引影視拍攝可以帶動當地旅遊、餐飲、就業等各方面的發展,令地區的文化、經濟等從中受益。此外,由於規定國外的影視製作公司只有與本土公司合作才能享受到業務和政策優惠,本土電影產業可借此提升價值和服務水準,並帶動本國影視企業積極參與競爭,做大做強。事實上,影視製作激勵措施在成為很多國家對抗好萊塢舉措的同時,也為全球影視業「霸主」美國所看重和使用——美國各州陸續頒布了不少地方性的稅收優惠政策,吸引本國和國外的影視製造商前往當地投資拍片。正如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電影產業協會一位負責人所說,關於國際影視製作,「我們正處於一場全球性的爭奪之中。」